动机理论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3 11:28

  摘要:心理学理论对初中教学活动的效果至关重要。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具有正在发展但又容易被诱导的特性。心理动机是推动和阻碍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原因。本文在分析了影响初中生的好奇探索动机、成就动机和远景性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发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动机;初中教学;策略

  教育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是有理智、有情感的人。人的行为受到需求、动机等心理因素的直接影响。在初中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把握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生处于心理体系逐渐发展的阶段.自我认知能力相较于小学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概念和个性体系也开始不断发展,但由于生理年龄的原因,其自我概念和个性体系尚未成熟和稳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对事物的认识不稳定,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往往容易表现出自制能力较差、情绪性明显、容易受到所在社会环境影响等特点:因此,了解有关学习动机的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初中教学活动的效果将起到重要作用。

动机理论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一、影响初中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行为动机。引发人的动机的发生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两类,内在条件往往是人的需要,外在条件是外部的诱因…。学生爱学和厌学的背后也都存在着相应的动机。对于初中生来讲,引发其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要是其对未知世界知识的需求及好奇、探索的天性;外在诱因则主要是老师的表扬、赞许,同学的羡慕,家长的期望和鼓励等。动机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由于社会性动机具有持久|生的特征,因此对初中生来讲社会性动机对其学习行为的影响更大。影响初中生的社会动机主要有:好奇、探索动机:个体对新奇事物天生具有探索、操弄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在幼小时对事物的好奇心比长大后更强烈。初中学生的生理年龄决定了他们处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探索欲望比较强的阶段。因此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求知欲望都比较强烈。成就动机:个体愿意承担责任、渴望完成困难的任务或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欲求:具有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对优秀的学习成绩有强烈的渴望,总是为自己设立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喜欢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希望做到最好。远景性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分为直接近景性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动机【21,其中远景动机处于学习动机系统的主导地位,远景动机主要受人的高层次需求即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

  二、激发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驱力和诱因共同运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动机。内在条件上,对学生的好奇天性加以适当的鼓励和引导,通过知识的传输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外部条件上,充分重视诱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富有人格魅力、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都能成为初中生对课程感兴趣、激发好奇心的诱因。

  (2)注重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成就动机。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对成就的感觉已经较为强烈。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高成就动机不是天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激发。首先学习目标的难度要适当,过难的目标容易使人产生挫败感,削弱成就动机。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再次,善于利用适当的奖惩。最后,利用教师或成功人才的榜样力量激发学生。

  (3)通过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激发远景动机。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初期,教师和家庭对其的正确引导,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信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远景学习动机的形成。

  (4)注重学生的动机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初中生群体虽然年近相仿,但是个体差异却比较大.需求和动机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因心施教、因龄施教、因性施教,因材施教”l,制定因人而异的学习目标。

  (5)注重动机强化理论的运用。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一种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使得反应不断被强化和弱化的过程川。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两种。在对初中学生的动机激发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强化手段。强化物的运用上,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H].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H].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军,陈昌龙.现代管理学[H].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对财会团队建设中异质性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妙用提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