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1 11:28
摘要: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我党在农村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及时占领新型传播媒体阵地,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分析农民的生活习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发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其自身语言相对政治化,内容抽象,思想深邃,难以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把握,因而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行转化。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意识形态,从党和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我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是我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必须巩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构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形势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定力,就必须本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努力传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从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从两方面着手: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必须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其次,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3.9%①。这就说明,要想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富有大众化气息,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农村大众化的问题。当前中国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同时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逐步进行,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在这些背景下,加大力度研究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话语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并指出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农村大众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必须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农村大众化在新时代的内涵,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农村的普及。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这是时代赋予党中央的历史新任务,必将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新局面的出现[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概念,建设以推进“三化”为主要任务的学习型政党[3]。习近平总书记也在系列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指明了方向[4]。
(二)新时代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的国情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就在于它在农村的大众化的推进的具体进度。广大农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接受和运用的程度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需求和必经之路,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农村落地生根的问题。崔军伟和孙念超认为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向物质力量的转变,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广大农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具有决定意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张红云认为农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10]。张晖等认为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群众能够理解的通俗容易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促使农民群众接受、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11]。关春玲、陶冬雪从实践和传播的角度将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总结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农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并被运用到生活中指导农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12]。张崇飞则认为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表现为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谋求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全面的提高[13]。
二、新时代推进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新时代我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促进农村人口脱贫致富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推进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巩固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基础,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内在需要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硕果,就是在于中国共产党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科学理论成功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问题当中,努力做到与国情紧密结合,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当前国际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多元文化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攻坚关键时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将马克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发展过程中具体的社会建设实践、民族实践、群众实践等相结合,在此基础之上,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发展,才能不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确保国家“十三五”建设规划顺利完成。
(二)巩固农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前中国农村经济正处于城镇化转型的新的变革时期,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不断侵入我国农村,极端个人主义、普世价值观和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唐海潇指出在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农村转型时期,农村意识形态正在面临着分化和消解的现象,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地位遭受弱化困境[16]。在农村多元文化价值激烈碰撞,腐朽落后的思想沉渣泛起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推进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制高点。新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形势对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带来一定的考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在农村广大群众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能够促进广大农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做到“四个自信”,巩固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基础。
三、新时代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在新时代推进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解决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在农村落地生根的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物质力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领导地位。但是,目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农村的普及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四、新时代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农村大众化,必须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导向,解决好农民群众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应对农村地区多元化思潮并存的局面,丰富传播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农村话语体系转化的研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宣传队伍建设。
五、结语
推动新时代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巩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有利于巩固新时代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推进新时代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注重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话语体系转化,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农村大众化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2-25(1).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9-09-28(1).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上一篇:新时期发展农村“粮食银行”的意义与对策 下一篇:俯视小学教材,正视初中教学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