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发展农村“粮食银行”的意义与对策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1 11:26

  摘要:农村粮油店和面坊等早期“粮食银行”长期以来在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兑换粮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粮食银行自身的嬗变和社会主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粮食银行的功能得到了新的拓展。农村粮食银行可美化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促进社会主艾新农村建设;大幅降低粮食损耗,确保粮食安全;促使粮食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化解粮食“囤积居奇”难题;盘活农户储存粮,促进粮食企业健康发展。当前,促进粮食银行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包括:厘清粮食银行产权结构、柏建统一的粮食银行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农村粮食银行准入制度、实行存粮准备粮管理制度、设立风险准备基金等。

  关键词:粮食银行;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

  传统“储粮于户”的粮食储存习惯既造成了每年全国高达110—175亿公斤粮食的损耗。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现代化的家居设施格格不入。解决农户储粮问题并美化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早已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农村“粮食银行”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大的关注。

新时期发展农村“粮食银行”的意义与对策

  一、农村粮食银行内涵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广大粮食主产区农村出现了以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兑换粮油为基本特征的农村粮油店和面坊等.由于这些粮油店和而坊能够提供一些类似银行的存取业务.后来被学术界称作“粮食银行”。这种“粮食银行”以粮油店和面坊为依托,根据“粮权在农、保管在行、农民自愿、存取自由”的原则,将农民的粮油吸储入店(坊),折算成相对应的成品粮油.记录在农民的储粮存折上,农民根据生活需要在一个粮食年度内凭存折提取成品粮油。这种早期粮食银行的丰要特点是农户所交的粮食加工费是粮油店和面坊主要利润源。

  二、新时期建设农村“粮食银行”的意义

  (一)“粮食银行”是美化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粮食银行”出现后,农民将自家的粮食存入粮食银行,粮食银行进行集中的存储,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方式进行熏蒸、保管和加工,这样不但减少了粮食损耗,确保了粮食品质,而且美化了家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加快农村“三集中”进程.促进农户逐步向各类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农民住房进一步向农民公寓房、农村别肇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

  (二)‘‘粮食银行”集中存粮,使粮食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国家对粮食的掌控。并从根本上解决“囤积居奇”难题

  在传统的国家收购制度下.由于受国家粮食储备库库容和收购资金的制约.国家收购的规模一直处在相对较小的状态下。虽然2009年中储粮创纪录的收购了8937万吨粮油[4]。但是其比例仍然只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17%左右.更多的粮油仍分散储存在民间。在此情况下,国家实际上很难准确掌握粮食存量分别信息。在粮食银行运营体系下.即便发生粮食较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也很难引发民间粮食的囤积居奇,造成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其原因在于:在“粮食银行”运营模式下.虽然农户对其储存在“粮食银行”中的粮食仍然拥有所有权,但粮食的经营权实际上已经归“粮食银行”。农户养成将粮食储存到“粮食银行”的习惯后,即便发生粮食减产的情况。由于农户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仍然拥有选择何时卖出的权利,再加上家中已经没有适宜的储存场所,农户理性的选择仍然是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针对可能的粮价上涨.农户理性的选择是延长粮食储存时间或延长结算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对粮食价格上涨的预期最多只能带来账面上的“囤积居奇”。这种账面上的“囤积居奇”只要不演化成粮食挤兑,对“粮食银行”粮食经营就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只要监管好“粮食银行”.“囤积居奇”效应就很难产生。而只要不产生“囤积届奇”效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在市场自发调控下的温和上涨既不会带来通胀压力.也有利于弥补农民因减产带来的损失。而且,在粮食银行运营体系下。国家通过对“粮食银行”的监管,完全能够及时了解粮食存量动态信息,并根据各地粮食存量动态信息。及时、合理的指导各地商品粮的流通与调配。必要时准确地向供求紧张的地区投放储备粮。这无疑将大大提高政府调节和平抑粮食价格的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囤积居奇”难题。

  三、当前农村粮食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由于缺乏政府系统的组织、引导与支持.目前“粮食银行”在更多的地方仍然停留在自发、分散和无序的水平。“粮食银行”普遍存在运营能力不强、经营效率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吸纳农户存粮的能力十分有限等问题。此外,有的还存在产权关系不够明确、参与其中的农户往往面临“粮食银行”倒闭或经营人卷款走人的风险。2009年8月-2010年8月,课题组先后赴安徽东部的当涂县、中部的含山县和定远县、皖北的萧县和灵壁县等产粮大县展开调研。结果在灵壁县杨镇、当涂县护河镇、定远县桑涧镇均发现“粮食银行”经营人负债或卷款外逃严重挫伤当地农户参与粮食银行意愿的案例。为促进农村粮食银行健康快速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厘清粮食银行产权结构,强化粮食银行的独立经营主体地位

  分析山东广饶等地目前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粮食银行”.不难发现很多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粮油企业的发展或者解决农户卖粮、储粮难题而主导成立的。普遍具有一定的政府背景和经营主体不够明确的弊端。从形式上看,这些粮食银行往往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下.由粮食局在原粮管所或粮站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具有明显的政府背景和国有属性;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政府一般又不直接介入这些粮食银行具体运营,通常由集体、个人或粮油企业直接运营。正因为如此,粮食银行和粮食经营企业往往被人们混为一体,政府、粮食银行和粮食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模糊不清.“粮食银行”的产权关系比较模糊,独立经营主体地位不够明确,甚至缺乏基本的法人资格。这种模糊不清的产权关系往往将粮食银行的业务同于当地或成为某个粮食经营企业的附属机构。显然不利于粮食银行健康发展。粮食银行要做大做强。首先必需厘清粮食银行产权关系.赋予粮食银行独立的法人地位,强化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地位。

  (二)构建统一的粮食银行组织领导体系,规范粮食银行运营

  当前,要促进粮食银行健康发展,必须要规范粮食银行运营行为,改善粮食银行经营环境,提升粮食银行形象,提高粮食银行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具体可有两种方法。其一,在省级政府和省级粮食部门主导下,成立省级粮食银行监督委员会。并在该委员会下依次成立市(县)粮食银行监督委员会。由粮食银行监督委员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并对粮食银行进行监督管理,以此来规范和促进粮食银行的发展。其二,在省级政府和省级粮食部门倡导下。以现有农村粮食银行为基础,依次成立省、市(县)粮食银行协会(以下简称粮协),由粮协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并担任粮食银行市场的监管人。规范和促进粮食银行的发展。

上一篇:新形势下武汉水运发展策略 下一篇:新时代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