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20 09:59
摘要:农户储粮是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加快,农民受利益驱动,种粮积极性下滑,农户储粮意识、储粮安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深入调研我国农村储粮现状及发展趋势,对3"-前农村储粮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农村粮食储藏;现状;分析
农户储粮是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库的粮源,是粮食绿色储藏、加工的源头,所以,农村粮食储藏技术直接关系到国库粮质好坏,是实现绿色储粮战略的基础。农村储粮科技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全国各地始终坚持以粮食为基础的产业政策,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行政措施,保证粮食生产、储藏和管理计划的落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步伐加快,我国农村储粮数量巨大。据调查,我国约有半数以上的粮食储存在农户手中。虽然我国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国家粮食储备,但如果国际粮价发生波动,也会问接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心理,所以农村储粮的安全将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解决我国粮食供求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农村储粮安全对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解决我国粮食供求矛盾、保障粮食和食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卫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l农村储粮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把其作为政治任务和重要经济工作来抓,确保'r我国的粮食安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流通也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储藏逐步向企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村及农户储粮安全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1.1农村储粮管理存在盲区
我国粮食生产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化,与发达国家的集约化生产相比,在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在粮食产后方面,我国的处理技术差距更为明显,损失比较严重。从国际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农村储粮应归农业部门管理。但根据我国的国情、机构设置和历史沿革,粮食产后领域一直是归粮食部门管理。而长期以来在粮食的“产后储前”这一农户储粮环节一直是农业、粮食两部门都不管的盲区。目前存在的农村储粮技术落后、储粮损失严重、科学储粮技术推广困难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的。
1.2重粮食产量轻科学储藏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逐步认识到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性,种子、农药、化肥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升。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爱惜粮食的观念有所淡薄,有的甚至认为粮食不值钱、便宜。加之农村储粮分散在2.4亿农户中,规模较小,相当一部分是自给自足,粮食产后的损失常被忽视,老鼠吃、麻雀食,虫食霉变屡见不鲜,粮食的储藏管理非常粗放,使得粮食的产后损失非常严重,造成了田间增产,家中储粮减产的状况。再者,农民手中进入流通领域的粮食相对较少,粮食产后的重量损失还不至于影响其家庭的经济收入;粮食的商品价格比较低,即使受到虫、霉、鼠的危害,粮食不能食用还可以用做饲料,不至于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这种缺乏科学的落后理念成为农户产后损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农户储粮减损技术推广的最大障碍。
2农村储粮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重要商品,考虑国家粮食安全,考虑到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农业的长远发展,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农村储粮技术服务体系,使农村储粮技术服务体系携手农村安全储粮,必将对我国的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1提高各级重视程度明确管理责任
我国粮食系统有专门研究粮食安全储藏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有保证农村储粮安全的雄厚的科技支撑;有遍及全国省、市、县、乡的粮食仓储企业,储粮技术人员众多,且与农民关系密切。“十五”以来,中央已非常重视农村储粮安全问题,并设科技专项研究农村储粮减损技术和示范问题。这些都为我国粮食部门管理好农村的储粮提供了重要的、可靠的保证。
2.2加强科学技术指导研发农村适用的储粮技术和装备
从近期看,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粮食生产和储藏形式,储粮规模较小,分散。针对这一状况,需要对“十五”、“十一五”期间开发的装具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主要从装具的新材料、经济性和系列化方面要有所突破。从长远看,粮食的规模化生产势必带来粮食的规模化储藏。农村规模化的粮仓不同于国家储备库,其主要功能是中转或临时储藏。因此,需要从材料、规模、功能等方面开发适合于农村一定规模的小型粮仓。对小型的储粮装具需配备简易的粮食温度检测、水分检测和害虫检测装置和驱鼠装置。必要的地区也需配备小型的粮食通风和粮食干燥装备。从长远看,农村一定规模的小型粮仓必须配备粮情检测装备和通风装备,包括粮温检测、湿度检测、粮食水分检测、害虫检测和机械通风系统。
上一篇: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下一篇:国农村粮食信息化技术发展及展望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