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9 10:44

  摘要:利用200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农村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区域 差异。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负向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及其比例,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 响;但在机械化相对容易的平原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会被削弱;分区域研 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中国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小,但对东部地区粮 食生产没有显著影响。在中国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应重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不同 区域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稳定粮食供应,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价格;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区域差异

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一、引言

  中国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 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推动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高工资诱导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 移H J。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下降嵋J,再加上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 资的不断上升,两者相互作用推高了农业劳动力价格。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统计,1998— 2003年中国农业生产雇工13工资一直在18元左右,此后起开始持续快速增长,2003--2017年期 间,雇工13工资由18.45元上涨为101.28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07%。可见,随着劳动力价格的 不断上涨,中国农业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剩余劳动力接近枯竭,刘易斯拐点 初现∞J。中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经营规模较小且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必将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及粮食生产。

  二、农村劳动力价格与粮食播种面积及其比例的变化趋势

  经济条件与地理差异是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关键因素,两者均可能会通过限制种植结构以及 要素投入的调整而影响粮食生产。因此我们结合经济条件与地理条件,参考杨进等。41对粮食种植 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将全国粮食主要生产区域划分为4个部分:一是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 林省和黑龙江省;二是东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 三是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四是西部地区,包括重庆 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

  (一)农村劳动力价格水平变化

  2001年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见图1)。根据历年《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 编》,2001年中国农业雇佣劳动日工资为18.23元,2003开始上涨,从2003年的18.45元涨到2017 年101.28元,年均增长率为32.07%。此外,各个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也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东北 地区农业雇佣劳动日工资由2001年的19.28元上升为2017年的107.53元,年均涨幅为28.61%; 东部地区从2001年的20.50元增长到2017年的108.02元,年均涨幅为25.11%;中部地区从 18.46元上涨到110.00元,年均涨幅为30.99%;西部地区也从15.95元上涨到了85.00元,年均 涨幅为25.47%。总体来看,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速度最快,东部地区上涨速度相对较 慢,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居中。

  (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

  2001年以来,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相对平稳,稳中略升(见图2)。根据历年《中国农村 统计年鉴》,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06080千公顷,有一个短时间的下降以后,从2003年开始增长,由2003年的99410千公顷上升到2015年的118963千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40%。2015 年后,粮食播种面积有一个小幅度的下降,到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降为117989千公顷,下降幅度 为0.41%。分区域考察,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2003年以来一路上升,到2017年上升至 20057.8千公顷,年均涨幅达到2.5%;中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有微弱的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 29625.35千公顷上升到2017年的33200.21千公顷,年均涨幅为0.75%;西部地区近年来一直保 持平稳态势;而东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则稳中有降,2001年以来,东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由 25979.43千公顷降至24573.4千公顷。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采用2001--2017年全国各个省份数据来考察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对粮食生产的影 响。具体模型如下: K。=O/+fil X X。+y X M。+肛i+s矗 (1) (1)式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i省第t年粮食播种面积以及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 种面积的比例。关键解释变量xj。采用i省第t年农业雇佣劳动日工资来表示。农业生产具有强烈 的周期性、季节性和地域性,通常农忙时节需要增加大量劳动力,而农闲时节则刚好相反,因此采 用农业雇佣劳动日工资作为关键解释变量能够更好地衡量农村劳动力价格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 影响。 Mi。是一组影响粮食生产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人均粮食占有量、农用机械总动力、耕地总面 积、非农经济比例、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经济效益差、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其中,人均粮食占有量直接反映各省粮食生产地位,人均粮食占有量越高,该地区粮食生产也越重要。农用机械总动力 更高、耕地资源更丰富的地区,粮食生产效率也更高,当地农户更倾向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非农 经济比例采用地区总GDP中工业和服务业的比例来衡量,该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区经 济发展差异。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直接影响农户粮食生产,本文采用各地经济作物平 均收益率与粮食作物平均收益率之差来衡量。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 总面积的比例,它是直接衡量各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业生产稳定程度的基本指标。 “。为控制地区层面随时间不变但因地而异的不可观测因素;占油为特异扰动项,控制地区层面因地 而异、因时而异的不可观测因素。仪、13、叫为模型待估参数。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全国25个省市2001--2017年历年相关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④。数据来 源于官方的统计年鉴,主要包括《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 计年鉴》以及各个省份的相关年份官方统计年鉴等。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四、农村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基本回归结果

  表2的估计结果显示,农业雇佣劳动日工资负向影响粮食播种面积,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 著,这表明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总体上会导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此外,表2的结果还表明, 农业雇佣劳动日工资对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农村 劳动力价格上涨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下降,这一点与杨进等。4o的研究结论一致。总体上看,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及其比例均下降,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不利于粮食生产。 可能的经济学解释在于,要素相对价格是决定产品结构乃至生产方式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价 格上涨推高粮食生产成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农户只能选择要素替代或是产品替代,前者不改 变农业种植结构,仅根据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重新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后者 将直接影响农业种植结构,为平衡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农户会将土地、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 到附加值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上,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获得更高的价格和收入,这并不利于 粮食生产。 表

  2.考虑地形约束作用

  表3和表4加入地形约束条件,其中表3和表4的(1)、(2)列均加人农村劳动力价格与机械 化难易程度的交互项。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考虑地形约束条件后,农村劳动力价格对粮食播种 面积及比例仍然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村劳动力价格与机械化难易程度的交互项对粮食播种 面积及比例均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且基本上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在农业生产机械 化更容易的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后,农业生产者一方面会进行要素替代,采用农业机械替代 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会选择维持甚至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及比例,通过规模经营降低 生产成本。这一结论基本与现实相符,在机械化相对容易的平原地区,农业生产者更容易将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调整,通过要素替代和规模经营来降低生产成本,以抵消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 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例如,江苏和山东地处东部地区,且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相对平坦,农村 劳动力价格上升时,能够较为顺利地实现机械替代劳动,农业生产者可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粮 食生产上,从而削弱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的负面影响,2001--2016年期问,两省粮食播种面积由 4886.66千公顷和7153.51千公顷分别上涨到5432.70千公顷和7511.45千公顷。而在机械化更 难的山地丘陵地区,粮食生产中通过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以降低成本的难度较大,因此,农业生产 者往往会采用产品替代,即选择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替代粮食作物,通过高附加值产品获取 相对较高的收入和价格以平衡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例如,浙江和福建同样地处经济 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两省均多山地、多丘陵,粮食生产中机械难以有效替代劳动力,再加上当 地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增加,高成本的推动以及高需求的拉动,共 同促使两地粮食作物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转变,如上文所述,2001年至2016年期间,两省经济作 物种植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1.89%和12.82%。

  (二)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本部分内容对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以选择相对适合的估计方法进行计量分析。参照全国 回归分析结果,我们进一步分别考察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上涨 对粮食播种面积及其比例的影响,发现分区域回归结果与全国总体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对其粮食播种面积有着显著负向影响,而对粮食播种面积比例的影响 不显著,这表明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同时下 降,因而粮食播种面积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变化。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对两地区 粮食播种面积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分别在1%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村劳动力价 格上涨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缩减。同时,劳动力价格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 比例也有负向影响,并且分别在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会导致 中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下降,雇佣劳动日工资每上涨1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粮食播种 面积比例会分别下降0.0911个百分点和0.142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 植结构的变化都表明,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会使中部和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下降,高附加值的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显著增加,例如,四川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2001年为2769.89千公顷,到 2016年增长为6182.21千公顷,年均增长7.70%。对于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对粮食播种面 积的影响不显著,但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粮食播种面积比例,表明东部地区农村劳动 力价格上涨不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但会扩大其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受高收入城市人口需求的拉动,农产品市场容量不断增大,特 别是经济作物的需求飞速上涨,因而东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显著,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显 著增加。例如,浙江省和福建省的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均大幅度增长,2001年至2016 年期问,浙江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565.71千公顷上涨至2547.02千公顷,年均增长率高达 21.89%;福建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由532.29千公顷增长至1624.27千公顷,年均增长率为 12.82%。综上,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主要影响中国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粮食生产,这可能是由 于中国各个省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别,各地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种植必然随 经济发展、收入增长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情况。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01--2016年全国25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价格显著负向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及其比例,对粮食生产 产生不利影响;(2)农村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会受到地形约束的作用,在机械化相对容易 的平原地区,要素替代和规模经营会削弱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3)农村劳 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东北、中部及 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小,且显著负向的影响中部、西部及东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可见, 劳动力价格上涨主要不利于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粮食生产,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基于上述实证结果,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供应的关键就在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实 现规模经济。第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科技是决定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为 此,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加强农业关键技术及适用技术的研发,积极促进农业 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农业科技应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第二,发展农业机械,降低人工成 本。大力发展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强适用于山地丘陵地区粮食生产作业的中小型农机具的 研发,以机械替代劳动力,降低粮食生产人工成本。第三,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提高粮食生产 经营规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发展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 种土地流转形式,逐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第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作业环节规模经济。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分别服务于 粮食生产作业的不同阶段与环节,实现小规模农户粮食生产各阶段及环节的规模经济。此外,还 有必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充分挖掘东北、中部及西 部地区粮食生产潜力,通过农业资本、技术、机械等投入对劳动的替代,进一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稳定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工业化、城镇化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J].经济研究,2011(10):8—10.

  [2]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2(7):29—39.

  [3]蔡防.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4—13.

  [4]杨进,钟甫宁,陈志钢,等.农村劳动力价格、人口结构变化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6(1):78 —87.

  [5]郭健,李谷成,李欠男.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1998—2014年的省级面板 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4—50.

上一篇:粮食安全祝角下农材粮食经纪人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户储粮的现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