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8 10:31
[摘要]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最高层级。文章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功能要求入手,结合国家发展新形势对武汉发展提出的要求,基于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性、目标愿景及职能定位,对比分析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四大核心策略:构建睿智增长的城乡空间格局、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城市、打造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更具魅力的生态宜居水城。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目标愿景;职能定位;规划对策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缘起于2007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2010年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概念,并确立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重庆五大国家中心城市。2016~2018年,国家发改委及住建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1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1.1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城市体系的扁平化,需要武汉成为专业节点城市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其实质是核心城市、世界级城市的竞争,是世界级城市群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更多城市进入世界体系,以提升国家的世界影响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世界级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处于落后位置,在地理位置上也全都位于沿海地区。广阔的中部内陆地区作为国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供应基地、内需消费的潜在市场,迫切需要一个能够直接开放、对接全球经济体系的门户核心城市,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城市体系的扁平化,为武汉成为专业职能节点城市提供了机遇。随着世界城市体系从金字塔形层次结构走向扁平化的网络式结构,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武汉应当承担起内陆开放的国家责任。
1.2武汉处于世界经济与我国中部经济衔接的空间枢纽位置,需要其发挥流通组织中枢的国家功能随着国家经济活动区域化格局的逐渐形成,区域间的物流联系增强。为实现区域流通和市场贸易功能,国家需要建设一个在沿海—内陆、东西南北之间实现高效、快速集散转换的枢纽。武汉特殊的空间区位使其需发挥流通组织中枢的国家功能。从全球化态势看,武汉处于世界经济与我国中部经济衔接的空间枢纽位置,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武汉汇集,而后与国家级世界经济体系连接。从中部整体格局看,武汉是中部地区最为重要的门户之一,是中部对外联系和交往的窗口。从地理位置上看,武汉位居国家地理位置的中央,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距离各大经济区域核心均在1000km左右,在空间上成为最便捷的转运集散交流中心。此外,武汉具有以长江航道为依托、辐射中西部、通达江海的交通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国家物流运输成本,有利于充分利用长江内河水运,重整国家运输体系。
2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与职能定位
2.1城市发展阶段与动力按照《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及《城市远期—远景空间布局框架研究》,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乃至国际化大都市的整个过程分为中部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及国际化大都市3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在发展动力、空间表现、产业表现和职能特征上都有所差异(表1)。
2.2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基于国家对武汉的功能要求和武汉自身的优势条件,确立“功能目标+软实力目标”两条目标线索,提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四个中心、两个都城”,将武汉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其中,“四个中心”指国家商贸流通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教创新中心和国家综合交通中心;“两个都城”指魅力文化之都、生态宜居水城。
3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与差距
通过比较分析武汉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探寻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
3.1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偏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与上海、北京、天津等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对比可以看出,武汉的经济总量相对较低,增速较快,人均水平不高。从经济总量上看,武汉与五大国家中心城市有较大的差距;从经济效率上看,2017年武汉人均GDP为12.31万元,居中间水平;从经济增长速度上看,与北京、上海的GDP增速相比,2016~2017年武汉与重庆、天津、广州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经济外向程度上看,武汉与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相差悬殊,货物进出口总额不在同等数量级(表2)。
3.2产业结构水平:第二、第三产业并重,传统制造业主导,服务经济不强在产业结构方面,从与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对比看,武汉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比较接近(均接近50%),产业结构与第一梯队的北京、广州、上海相差巨大。武汉的第三产业比重不高,服务经济不强,不能体现其作为中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
4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策略
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城市发展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必须在明确自身地位和优势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本文基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差距,从空间、产业、交通、生态等多维度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策略。
4.1构建睿智增长的城乡空间格局
4.1.1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区域的支撑和带动。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汉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尤其是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武汉应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共同打造中国新经济增长极(图1);依托长江沿线城镇作为发展基础,打造沿江城镇密集带;壮大三大城镇密集带(即武汉与长沙、武汉与南昌、长沙与南昌之间的三大城镇密集带),积极培育重要城市节点(即依托沪汉蓉、沪昆和京广等廊道培育重要城市支点)。
4.1.2统筹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作为超大城市,需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高度统筹谋划城市未来的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深化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国家战略任务。武汉需要由市域走向区域,实现区域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具体来讲,武汉应积极对接近邻城市,加强近(武)汉地区的空间统筹培育边缘新城;拉开骨架,构筑区域一体化的大都市区格局。武汉大都市区范围是距武汉核心半径100km内“1+8”城市圈主体城市区域,空间范围覆盖武汉近域的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等城市,形成以武汉全域都市区为中心,以“1+8”城市圈近域城市为辅助的城市空间格局。在城镇功能和发展定位上,重点打造各自特色,结合产业分工和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形成武汉大都市区空间,进而构筑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支撑体系,实现大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
4.2塑造具有强竞争力的创新城市
4.2.1塑造国家现代服务中心强化金融、商务、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武汉应依托现有的区域产业集群,整合区域生活消费品产业,引导各类市场积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多样化的商贸中心;强化金融功能建设,注重功能培育和特色发展,形成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特色金融中心。
4.2.2形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1)要完善产业体系,积极谋划高端制造业体系。巩固和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三大领域,构建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加速传统产业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优化产能结构,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2)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推动形成高端制造产业基地、重点产业园区和新型产业社区3类产业空间。主城区发展创新、创意园区;副城和边缘新城结合光谷、沌口、临空、阳逻四大板块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集聚。
5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国家中心城市是协调区域发展的空间支点,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门户。武汉作为重点培养的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支持和引领区域率先崛起、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对外开放高地形成方面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国家与区域层面的历史责任。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是当前中部地区最具实力的城市化地区,是支撑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区域。因此,从新的形势和发展定位出发,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对于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凯,徐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3):10-15.
[2]彭丽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以城市功能和国家战略的动态耦合为线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3(1):14-22.
[3]黄俊,李军,周恒.国家中心城市职能评价体系建构—以武汉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5):55-64.
[4]王智勇,杨体星,刘合林,等.城市密集区空间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规划师,2018(4):20-26.
上一篇:武汉经济辐射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 下一篇:吉安县桐坪镇粮食收购模式探索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