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分析及村民意愿调查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8 10:19

  摘要:为了解西南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镇生活灰水排放特点、产生量及物化特性等,采取问卷调查和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南地区8个市、9个农村示范村镇的生活灰水进行调研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调研的西南农村地区外排的生活灰水日平均产生量为(8.99±0.84)L/(cap·d)。不同农村地区生活灰水的水质指标pH、SS和TP平均浓度较为接近,而COD、NH3-N和TN平均浓度却存在一定差异。调研农村地区外排污水主要为厨房、洗涤及洗漱污水,且厕所污水直接排放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生活污水对农村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为恶臭、环境卫生和水体污染。超过50%的村民表示有必要处理生活污水,且愿意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在10元/(户·月)之内为宜。

  关键词:西南农村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污水水质;支付意愿

  0引言

  我国农村地区地广人多,产生的生活污水污染面广、排放总量大。文献表明,我国每年农村乡镇地区产生的生活污水达200亿t[1];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预计今后我国将有80%的污水来自村镇[2]。因此,亟需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国内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较好的工艺包括高效藻塘技术、潜流人工湿地、净化槽、生物沼气净化池技术、蚯蚓生态滤池技术等[3-7]。

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分析及村民意愿调查

  1调查方案与实验方法

  1.1调查方案设计

  1.1.1调查地点按照西南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随机选择西南地区不同农村示范村镇,于2015年5月—2016年12月分别对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共8个市的农村污水处理示范村镇开展调研,本次开展调查地区的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1.1.2调查方法与内容每个示范村镇随机选择5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随机选择10~15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村民对环境污染影响认识、生活污水处理意愿及支付意愿等。调研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有效问卷共计568份。

  1.2污水水质监测与分析方法

  1.2.1采样方法收集每个调研地区3~4户典型农户家中24h外排的生活灰水(不包含厕所污水),经搅拌均匀后取500mL水样,对水样中易变化的水质指标COD、TP、TN、NH3-N进行现场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

  1.2.2分析测试方法生活灰水的pH值采用笔式酸度计(HANNAHI98129)测定。悬浮性固体(SS)、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和氨氮(NH3-N)测定均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进行测定。

  1.2.3数据分析方法采用Excel2007和Origin8.5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和绘图,将每个调研地区测得的生活灰水指标进行加权平均,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2结果与讨论

  2.1生活灰水特性分析

  2.1.1生活灰水产生量调研发现,西南农村地区产生的生活灰水主要包括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和洗漱污水,各地农村地区生活灰水产生量如表1所示。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农村地区生活灰水产生量日变化系数分别为2.53、3.26、3.55、3.19,生活灰水人均产生量分别为10.03,8.04,8.65,9.24L/(cap·d),平均产生量为(8.99±0.84)L/(cap·d),西南各农村地区的生活灰水平均产生量较为接近。此外,四川、重庆、云南农村地区生活灰水产生量占生活污水产生量的比例分别为14.99%~19.07%、52.83%和32.77%~50.88%,表明四川农村地区生活污水产生总量较大,生活灰水所占比例较小。而重庆和云南农村地区生活灰水产生量约占总污水产生量的50%,可见其部分农村地区生活灰水产生量不容忽视。

  2.1.2物化特性西南农村地区生活灰水中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变化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所调研的西南各地区农村生活灰水pH值在中性范围内变化,表明生活灰水不会对水体造成酸碱污染,该结果与张鑫等[17]对四川省岷江流域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调查结果一致。

  2.2调查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厨房污水、洗涤污水、洗漱污水及厕所污水,对调研的西南农村地区4种类型的污水排放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将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和洗漱污水直接排放,该结果与韩智勇等人对西藏[23]和四川[24]地区生活污水排放方式的调研结果大致相符。此外,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农村地区的厕所污水主要以排入粪池处理为主。但农村地区厕所污水直接排放的现象依然存在,其中贵州和重庆农村地区厕所污水直接排放比例高达50.91%和36.07%。由于厕所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以及致病微生物和病毒,若不妥善处理,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威胁人体健康。故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应酌情考虑配套农村基础设施,修建消纳能力足够且能防止雨水进入的化粪池或者沼气池,减少厕所污水直排现象,同时降低污水处理设施负荷,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3结论

  通过对西南8个市、9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镇地区进行调研和实地监测,得出主要结论:

  1)所调研的西南农村示范村镇地区,外排生活灰水日平均产生量为(8.99±0.84)L/(cap·d),各地区生活灰水产生量变化不大。不同农村地区生活灰水的水质指标中pH、SS和TP平均浓度较为接近,而COD、NH3-N和TN浓度却存在一定差异。

  2)西南农村地区外排污水主要包括厨房、洗涤及洗漱污水,大多数村民将此3类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对于厕所污水,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农村地区以排入粪池处理为主,比例分别为56.67%、34.43%、72.73%和45.45%。然而,各地农村地区厕所污水直接排放的现象依然存在,需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孙瑞敏.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水现状分析[J].能源与环境,2010(5):33-34.

  [2]刘晓慧.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初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234-235,238.

  [3]王建,叶振宇,周祖荣.运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3):80-81.

  [4]邹蓉.湖南农村生活污水现状、问题与治理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5]李希希.重庆地区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其技术适宜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发展水平及协调评价 下一篇:西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