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8 10:18
摘要: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石和保障。通过构建我国农村发展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层次模型,应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对我国农村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我国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虽不断提升,但总体上处于较高的耦合度和较低的协调度水平。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快,但是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仍然较低。另外,劳动力转移制约了农村人口发展水平,农村社会和生态发展相对滞后。建议在“十三五”期间,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激活农业农村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全面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保障[1]。近几年来,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2016年我国乡村人口58973万人,比城镇人口少20325万人,农村高素质劳动力迁移相对突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内生发展活力。同时,农村发展在城市化进程被弱化,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在较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并未实现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这一宏伟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这一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促进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熵值法熵值法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通过数据本身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工具来衡量指标在评价中的权重,进而对系统进行客观赋权和综合评价,系统的有序程度与信息熵正相关。为测度某区域m年、n项指标的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变化,建立观测数据矩阵X=(xij)m×n,在对X进行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基础上,得到标准化矩阵为Y=y{}ijm×n,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ej=-K∑mi=1yijlnyij,K=1/lnm,0≤e≤1,指标xj的信息效用值dj=1-ej。利用信息熵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的本质在于指标信息的价值系数,指标xj的价值系数亦即权重wj=dj/∑nj=1dj。另外,根据信息熵的可加性,可以对多层结构的系统利用按比例确定相应子系统的权重。
2.耦合协调度进行耦合协调关系评价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和已有的研究成果[23],对含有相互作用的n个子系统的多系统U,系统U的耦合度C=(n.U1.U2槡...Un)/∑ni=1Ui。其中,U1,U2,...,Un分别为各子系统得分。本文中农村区域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4个子系统,即n=4。另外,耦合度虽然能够对子系统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进行度量,反映了各子系统的耦合程度。但不能体现子系统与系统U的整体水平之间的协调,需要利用耦合协调度来体现子系统与农村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耦合和协调程度,反映了各子系统的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
(二)指标解释与数据来源
为对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进行评价,在本文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指标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层次模型,该模型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生态4个子系统,28个二级指标(表1)。其基本逻辑是:农村现代化是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子系统协调融合发展的结果,农村人口和社会发展是农村发展的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最终目标;农村经济发展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农村生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水平动态变化
根据前面所述的研究方法,计算得到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中各指标的信息熵、权重以及各子系统的权重(表1),进一步计算得到系统各个年份的得分(表2)。对表2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自2006—2015年期间,我国农村复合系统发展总体水平逐年不断提高,从2006年的0.0399稳步增加到2015年的0.1756,10年得分增幅0.1357,平均得分0.0997,得分年均增长率为17.90%,这说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二)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子系统分析
1.我国农村人口系统发展水平从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不断上升态势,得分从2006年的0.0002增长到2015年的0.0179,得分增长了0.0177,得分年均增长率为64.77%,但是人口发展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农村人口比重降低、自然增长率减缓和受教育年限提高的正面综合影响,从2006—2015年,我国乡村人口比重由55.66%下降到43.90%,下降了11.76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从5.28%下降到4.96%,下降了0.32个百分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由19.15%提高到29.27%,提高了10.12个百分点。我国乡村人口比例快速下降和初中以上受教育年限比重的提高得益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入城市的农民及其子女获得了城市较好的教育资源。这说明随着我国近几年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也在相应地不断提高。
2.我国农村经济系统发展水平2006—2015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农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最快,得分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8.76%,10年得分增幅0.044,总体上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这表明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三农”政策的深入推进,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也得到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但是,通过分析原始观测数据发现,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仍然较低,从2006—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0.48增加到0.56,10年增幅只有0.08个百分点,从各指标增长速度来看,增长最快的是农林牧渔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25.37%,其次是劳动生产率(11.16%)和土地生产率(11.10%)。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同时我国乡村就业中第一产业人口比例由2006年的70.4%下降到2015年的58.1%,10年下降幅度达到12.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业就业人员较大幅度减少也是其重要原因。这说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驱动,存在农业资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构建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层次模型,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耦合协调度方法对我国2006—2015年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基本结论如下:
(1)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表现为高耦合度、低协调度状态。高耦合度和低协调度表明我国农村发展水平总体上不高。自2006—2015年期间,四大子系统的耦合度较高,除了2006年为低度耦合程度以外,其他各年份均为高度耦合,10年耦合程度平均值为0.8189,同时表现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波动。从2006—2011年系统耦合度快速上升,2006—2007年上升幅度最大,达到0.5382。从2007—2012年的边际耦合度开始连续下降,其中,2006—2011年边际耦合度为正,2012年为负;2012—2014年边际耦合度连续为负值,2012—2015年期间边际耦合度表现“增加-减少-增加”趋势,到2015年边际耦合度转为正值。2006—2015年,四大子系统的协调度不高。10年的协调度平均水平为0.2808的低度协调状态,2015年的最大协调度也只有0.3974(低度协调)。协调度变化一直表现为稳步上升态势。边际协调度均为正值且表现为“减少-增加-减少-增加”趋势。
(2)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高度相互依赖关系。2006—2015年我国农村发展的四大系统的耦合度高,这说明农村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发展的结果,农村人口的数量及其变化影响农业资源开发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农村人口的质量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农业经济结构,同时影响农村消费结构、农村文化和农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农村经济发展依赖于农业资源和生态,同时受到农村人口、技术、资金和市场等要素的影响,农村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3)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不高。系统的协调度衡量了发展过程中系统及其内部之间的和谐一致程度,代表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的总体趋势不断提高,但是各系统的协调程度水平较低。这说明近10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各系统虽然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尚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我国“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发展的建议:
(1)提高我国农村人口发展水平。表2的数据和图1趋势表明,我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中,农村人口发展的水平较低,要通过适度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特别是要进一步通过制度激励和扶持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同时完善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引导,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和放宽城市人口到农村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提升我国农村人口发展的水平。
(2)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政府和农业部门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吸引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农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积极发挥在农村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财政部门要通过财政支农政策优化农业农村资源配置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发展。
(3)加大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降低农村经济发展对生态的破坏,大力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最后,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补齐农村发展系统中的短板,着力提升农村发展各系统的协调水平,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唐皇凤.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4):10.
[2]丁四宝.区域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06-208.
[3]余科豪,程样国.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5):53-55.
[4]王艳飞,刘彦随,李裕瑞.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2015,34(1):123.
[5]乔富伟,白永平,周鹏,等.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4):42.
[6]周军,田克勤.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引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3):13.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