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及应对措施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4 10:13

  摘要:从宁夏石嘴山市农村现有水井分布状况及水质监测数据出发,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嘴山市农村18个水源地,满足Ⅲ类水质的水源地有7个,占此次监测水源地的39%;Ⅳ类水质的水源地6个,占水源地的33%;Ⅴ类水质水源地5个,占水源地的28%;61%的水源地水质超标,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氟化物、铁、砷等,主要超标原因是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地质结构本底影响和自然环境影响等;水质级别为良好的有7个,占39%,水质级别为较差的有11个,占61%。针对水质污染状况,通过调查,明确该市农村水源地存在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应对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更好更快地提高石嘴山市农村整体环境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评价;措施;石嘴山市

  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当前,我国城市饮水越来越受关注,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加快了城市饮用水源地的安全基础性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城市饮水水质明显提高,但农村饮水问题仍未解决,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问题尤为突出[4-9]。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北部的石嘴山市,是随着贺兰山煤炭开发而兴起的、由众多工矿企业组成的集群式城市,其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强烈、风大沙多、水资源较为短缺。同时,随着该城市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水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资源利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饮用水问题更加突出。笔者从石嘴山市农村饮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情况出发,客观评价该市农村水源地水质污染状况及水质安全等级,进而对饮水水源地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农村饮水现存实际问题,针对水质污染状况和安全水平提出管理措施及对策,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更好更快地提升石嘴山市农村整体环境。

宁夏石嘴山市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及应对措施

  1样品采集与分析

  1.1采样点

  根据农村实际取水状况,此次共设置18个监测点位,其中平罗县11个、大武口区4个、宁夏国营前进农场3个。地表水监测点位设在取水口,地下水监测点位设在取水机井取水口,石嘴山市农村水源地分布见图1。

  1.2样品分析及水质评价

  监测方法依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进行,监测项目共23项,主要包括:pH、总硬度、硫酸盐、挥发酚、六价铬、氯化物、氰化物、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总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镉、锌、铅、铜、硒、铁、锰、汞、砷。监测结果依据GB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以单项因子的含量与标准含量对比,其含量超过标准含量此组样品即为超标,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反之,即符合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石嘴山市农村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及评价

  宁夏石嘴山市地处西北内陆中温带干旱区,农业灌溉主要依靠引黄河水,饮用水主要为地下水。此次共调查了石嘴山市农村18个饮用水点位,其中平罗县11个、大武口区4个、宁夏国营前进农场3个,监测项目和结果汇总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8个点位中8个点位氨氮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超标点位占总水源地的44.4%,超标倍数0.2~6.5倍,其中前进农场北部水源地超倍数最大,为6.5倍。其次是氟化物超标,超标点位3个,超标率占16.7%,超标倍数分别为0.2、0.4和0.7倍。分水闸村水源地和前进农场北部水源地铁含量均超标,超标倍数分别为1.6和0.1倍,同时前进农场北部水源地砷含量也超标,超标倍数为2.1倍。水质类别跨度较大,分布在Ⅲ~Ⅴ,Ⅲ类水质的水源地有7个,占此次监测水源地的39%;Ⅳ类水质的水源地6个,占水源地的33%;Ⅴ类水质水源地5个,占水源地的28%。61%的水源地水质超标,其中氨氮超标的原因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氟化物超标主要原因是地质结构本底值和自然环境影响造成的。从该市农村饮用水源地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沿黄河沿岸地下水水质基本为Ⅲ~Ⅳ类,沿排水沟水质基本为Ⅳ~Ⅴ。

  2.2农村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背景值含量高。由于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氟、铁等指标背景值含量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2.2.2水源污染较重。水源地由于受农业的化肥、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塑料制品废弃物污染等,水源污染较为严重。

  3结论

  该研究对石嘴山市农村水源地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价,发现该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普遍超标,水源地管理存在较多疏漏和不足,包括:调查的18个农村饮用水点位中,8个点位氨氮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超标率占总点位的44.4%,氟化物超标率占16.7%。水质类别跨度较大,分布在Ⅲ~Ⅴ,Ⅲ类水质占此次监测水源地的39%,Ⅳ类水质占33%,Ⅴ类水质占28%。61%的水源地水质超标,其中氨氮超标的原因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氟化物超标主要原因是地质结构本底值和自然环境影响造成的。农村水源地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现有饮水工程方面和对饮水水质安全认识方面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已建工程缺少净化设施,部分已建水源井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同时群众对不达标饮用水危害认识不到位,水资源规划和管理规划环节薄弱。

  参考文献

  [1]朱党生,张建永,程红光,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Ⅰ):评价指标和方法[J].水利学报,2010,41(7):778-785.

  [2]朱党生,张建永,史晓新,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Ⅱ):全国评价[J].水利学报,2010,41(8):914-920.

  [3]史正涛,刘新有.城市水安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2008,32(7):82-87.

  [4]王社宁.甘肃省饮用水源污染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J].甘肃科技,2009,25(20):1-3.

  [5]李仰斌.解决中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困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1(9):35-36

上一篇:农村“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难题与对策 下一篇:宁波“互联网+”物流平台的现状、成效与瓶颈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