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地区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及经验启示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0 09:58

  摘要:通过对我国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等方面的调研,梳理了当前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总结其建立投融资机制的先进做法经验、存在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健全农村水环境治理投入保障制度和创新投融资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做法经验

  全面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事关民生大计和城乡协调发展,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国家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和中小流域治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资金投入方面增幅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长制、湖长制”“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理念和政策的提出,以及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新局面崭新展现。农村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现阶段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投入。中央政府近年日益加大水利、环境保护投入,一些地方政府抓住这一政策契机,加大配套资金力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但总体来看,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仍是短板,资金投入力度依然不足,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积极开拓社会化、市场化资金筹集渠道,将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农村水环境治理事业上来,为实现美丽宜居乡村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对典型地区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其先进做法、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扩大和盘活农村水环境治理资金注入、促进农村水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典型地区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及经验启示

  一、研究范围和典型地区确定

  1.研究范围界定

  农村水环境治理涉及水利、环保、农业、林业、住建等多个部门,治理内容包括农村污染源治理(乡镇点源和农业面源)、农村河道治理和水源涵养保护等方面。鉴于其涵盖内容广泛,本研究结合行业工作特点,将农村水环境治理内容界定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3个方面,其他方面暂不涉及。

  2.典型地区确定

  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禀赋、行业特点等因素,选择浙江、上海、广东、北京、湖北、安徽、四川等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较好地区作为本研究的典型地区,力求从中总结提炼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建设方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典型地区的边界为农村(村、镇)以及城市郊区或城乡接合部。选择的典型地区及其特点详见表1。

  二、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和问题分析

  1.典型地区投融资模式就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资来源看,其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其他社会资本的投入。结合典型调查,目前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财政投资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来自政府部门。当前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资渠道仍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具体表现为:一是由国家和地方(省、市、县等)各级财政资金配套,二是国家或地方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专项资金的整合。①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配套。如浙江省桐庐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资金由县财政统筹省、市、县配套项目资金,按350元/人(村实际在册人口)的标准补助到村,不足部分由乡镇、村自行解决。其特点:融资渠道单一,地方配套资金受各级财政状况影响较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导致资金缺口大;同时,该投资形式也不利于民间资本引入到相关治理工程建设中,缺乏市场竞争机制。②国家和地方不同类型项目资金的整合。如湖北省宜都市统筹整合国家“民办公助”、农户“一建三改”、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资金,在不打破原有项目用途的前提下,捆绑资金用于农村水环境治理项目。其特点:该模式可以弥补单一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避免工程重复建设或“半截子”工程;但不同部门项目资金整合需要由政府牵头,要有统一整体规划,才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不同项目资金的作用。

  (2)银行贷款融资模式由政府出面建立投融资平台,采取独资形式组建公司,公司项目法人为水利局,由水利局具体管理。形成由县政府批准、财政监管的政府性融资平台。根据项目规模,选择相应公司进行建设,并通过银行贷款方式来进行融资。其特点:银行贷款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融资主体而言,其相比其他融资方式具有较低的约束力;同时鉴于地方政府信用的存在,也为获取低成本建设资金提供了便利。但该融资方式也有一定弊端。数据表明,约占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偿债来源的5%来自土地出让金的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这导致投融资平台所涉及公益性项目的偿债来源过于单一,尤其在当前国家房价调控政策趋紧的情况下,地价一旦大幅贬值,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倚重的土地出让金将给平台带来毁灭性打击,可能面临无法偿清巨额债务的局面。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融资基础相对薄弱,现状治理工作量大面广,资金相对匮乏,加之地方配套资金有限或不到位,治理资金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二是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为主,融资渠道单一,远不能满足农村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需求;三是投融资体系和功能尚不健全,治理项目周期长,收益见效慢,致使社会资金仍然无法或不愿意进入农村水环境治理领域;四是社会资本参与投入不够,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社会资本进入门槛较高。

  三、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经验启示

  1.应发挥政府财政主渠道作用当前农村水环境治理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治理资金缺口庞大是制约其有效开展的突出问题。政府作为环境的代言人,除加大水环境治理项目资金投入,还要建立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积极带动银行、社会资本等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引领和推动作用。

  2.要探索形成多源化投资渠道建立多源化投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是有效解决农村水环境治理资金匮乏的重要手段。结合不同类型项目和地方实际,探索形成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在浙江、广东、北京、上海等典型地区建立的银行贷款、产权抵押、BOT或PPP项目,以及正在探索的政府和企业设立专项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投资模式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相关建议

  1.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水环境治理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国家财政的大力投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公共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财政倾斜、部门帮建、乡村投资”的格局。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项目资金,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逐步增加对农村水环境治理的财政投入。二是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安排量化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形式,确保治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对经济薄弱村,要增加村庄水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的补助力度。三是市、区(县)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四是重视乡镇和行政村在治理投资中的主体地位,抓住新农村建设大好机遇,整合各种资源,捆绑使用,集中实施,提高治理成效。

  2.健全投融资政策法律体系

  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长效机制需要法律法规保障和政策支持。因地制宜逐步构建相对独立、完善的农村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并提高立法质量,切实增强可操作性。一是制定和完善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市场运作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规范投融资行为,逐步建立公开、公正、公平、公信的市场竞争秩序。二是出台有利于激励投融资的财政、税收、金融、环保产业等方面政策,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服务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如出台具体政策,规定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条件和特许权优惠、财政适当补贴等。三是制定投融资监管配套法规,并依法监控环境保护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和服务质量,在保证农村水环境治理企业有比较合理利润的同时,也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不断完善融资预防风险机制,使参与各方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王雷,王光栋,叶仁荪.对我国经济发达程度的进一步划分[J].统计与决策,2006(2).

  [2]李侠.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成因与规范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10(2).

  [3]罗剑朝,杨婷怡.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典型模式比较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4(6).

上一篇:东湖文化与武汉城市文化之关系探论 下一篇:典型“互联网+”物流平台经验借鉴及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