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文化与武汉城市文化之关系探论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0 09:53

  [摘要]“东湖文化”指围绕着东湖自然景观而形成的建筑、园林、考古遗址、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以及由它们所表达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之总和。作为武汉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形式与内涵都受到武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它传载着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精神个性,表现了武汉城市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精神气质。而作为一种旅游景区文化,它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个性,呈现出相对独立的文化面貌,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关系是两者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内在基础。东湖文化与武汉文化的双向互动为创造具有时代气息、地域特色与个性魅力的武汉城市文化体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城市文化;东湖文化;景观;人文精神;武汉

  如果说长江、汉水是武汉的母亲河,那么东湖可称为武汉的母亲湖。这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武汉因水而兴,因湖而秀。襟江带湖的武汉不仅可以称为江城,也可称为水都。长久以来,江河湖泊与武汉这座城市相生相伴,两相激荡,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一幅江城水都的绚丽画卷。

东湖文化与武汉城市文化之关系探论

  一、湖因城而兴:从历史维度看武汉城市文化与东湖文化的关系

  (一)东湖文化界说

  所谓“东湖文化”,是围绕着东湖这一自然湖泊景观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总和。具体而言,就是围绕着东湖自然地貌而形成的建筑、景观、园林、考古遗址、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等,以及由它们所传载、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作为自然景观的湖泊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并因此具有某种人文属性的,只有当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人类创造性的活动不断加诸其上,赋予其人文的意义,自然景观湖泊的文化形态才能逐步形成。东湖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如此,它是在武汉城市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影响与带动下,从一种原生状态的自然湖泊逐步演变为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渔业湖区,进而发展成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人文景区。

  (二)武汉城市的发展演变与东湖文化的积累生成

  具备了城市兴起的各种潜质,当机缘成熟、风云际会之时,城市文明就会随之而兴。于是,在盘龙城消失1000多年后,武汉地区城市发展的进程重新启动,大江两岸兴起了一系列城堡军港,却月城、鲁山城、夏口城相继兴建,鹦鹉洲、黄军浦等港埠也一时俱兴。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汉地区的“双城”已显露雏形,江北的鲁山城、江南的夏口城作为城堡军港的地位得以强化,特别是夏口城经过东吴的长期经营,已成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其行政地位也不断提升,先是作为县治,尔后成为郢州的州治所在地[1]132-278。夏口城成为南北交争、东西竟胜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据点。发生在夏口城周围频繁的军事活动在东湖留下了一处处历史痕迹,刘备郊天台、鲁肃白马冢、关羽卓刀泉、吴主庙、曹操庙等三国军事文化遗址掩隐在东湖的山水之间。

  二、主流与支系:武汉城市文化对东湖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东湖景区文化“因城而兴”,在这一过程中,武汉城市文化的个性也必然或多或少地映现在东湖身上。犹如颐和园之于北京、豫园之于上海、滇池之于昆明、大明湖之于济南一样。没有武汉这个文化主体,便没有东湖这个文化支系。武汉城市文化与东湖文化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主流与支流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两者拥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文化形态,具有相似或相近的精神气质等方面体现出来。

  (一)武汉城市文化形态的演进对东湖文化形态的影响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武汉地区就已有人类聚居。武汉地区的先民们在江汉之滨、东湖之畔生息繁衍,从事着渔猎或农耕,留下了众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其中1956年发现的放鹰台遗址即位于武昌东湖西岸。放鹰台遗址拉开了东湖文化史的序幕。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武汉及东湖长期隶属于楚国,瑰丽璀璨的楚文化成为武汉与东湖共有的文化之源。

  (二)武汉城市特色对东湖文化个性的影响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东湖文化孕育生成于江汉之交的武汉,势必带有鲜明的武汉特色。在武汉这一方水土的滋润哺育下,东湖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江城特色。楚山楚水传载着楚风汉韵的气质,湖光山色映衬着江城水都的神韵。

  三、依托、超越与反哺:东湖文化与武汉城市文化的深层互动

  东湖文化作为武汉城市文化一个分支,它的发展要紧紧依托武汉,然而,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文化,它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个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它的发展创新应遵循风景旅游文化的内在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文化形态完全可以突破武汉城市文化的限制,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的结果最终将反哺于武汉,进一步充实、完善、提升武汉城市文化的内涵,从而共同缔造代表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展现独特个性魅力的武汉城市文化体系。这就是东湖文化与武汉城市文化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内在关联。

  [参考文献]

  [1]皮明庥.武汉史稿[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2]涂文学.东湖史话[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

  [3]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陈从周.园林清议[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5]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典型地区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及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