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6 09:53
摘 要: 基于国内外农村电商扶贫的理论研究脉络, 梳理出信息减贫论、 电商效用论、 互联网赋能论、 电商脱贫论、 电商精准扶贫论等代表性观点。 参照我国不同地区电商扶贫实践模式的基础上, 设计了电商产业扶贫推动、 电商创业扶贫带动、 电商服务扶贫拉动和电商合作扶贫联动等四种创新模式, 并提出资源、动力、 主体和环境的四大支撑体系。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 电商扶贫; 扶贫模式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构想,以及李克强总理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指示,自 2015 年国务院扶贫办将“电商扶贫工程”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商务部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 要求按照精准扶贫的原则,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农村贫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互联网 + 精准扶贫”的趋势引领下,如何整合电商扶贫与已有扶贫资源、破解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目标冲突、构建精准高效的电商扶贫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电商扶贫理论演变
关于电子商务扶贫理论先后提出了“信息减贫论”“电商效用论”“互联网赋能论”“电商脱贫论”“电商精准扶贫论”等代表性五论。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国外学者提出信息减贫论的概念,世界银行早在 1994 年提出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发展和减 贫 (IN4D,Information Tec hnologie s for De velopme nt),并着眼通过信息及通讯技术实现减贫脱贫的目标。该观点认为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空间、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缺乏与外界信息交流的途径与机会[1],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载体[2],贫困致贫主要原因是信息产品供给不足、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利用能力低下以及信息市场发展滞后[3,4]。
二、农村电商扶贫运行模式
(一) 电商扶贫模式归纳
(1) 区域实践模式。已有文献以剖析某个地区的实践模式为主,如江苏省睢宁县的“沙集模式”[8]、甘肃省的“陇南模式”[18]、河北省的“承德模式”[19]、浙江省的“龙游模式”[20]、广东省揭阳市的“军埔模式”[21]。(2) 产业集聚模式。少数文献研究了农村电商、县域电商产业集聚的脱贫效果,提出“淘宝村”模式、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模式[22]。(3) 主体带动模式。依据扶贫主导者的不同类型,将脱贫模式划分为金融 + 电商模式[23]、个体经营模式、合作社运营模式、农村企业带动模式、公共机构主导模式[19]。
(二) 电商扶贫模式创新
基于对现有电商扶贫的运行效果和问题考察,依据农村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脱贫需要,吸取国内外借助互联网和电商扶贫的经验教训,设计四种模式创新。(1) 电商产业扶贫推动模式 (电子商务 + 产业扶贫)。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山区或革命老区,利用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促进贫困农户“间接参与”电商产业链生产、供货和配套服务,重点考究电商产业扶贫推动模式。(2) 电商创业扶贫带动模式 (电子商务 + 创业扶贫)。借助互联网就业创业的“新农人”或返乡创业青年较多的地区,通过“科技特派员”和“驻村干部” 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帮扶贫困户“直接参与” 网上市场,重点考究电商创业服务带动模式。(3) 电商服务扶贫拉动模式 (电子商务 + 综合服务扶贫)。以龙头电商企业为核心,以乡村电商服务站为载体,基于“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的农村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围绕免费培训、扶贫贴息、小额信贷、信息服务、电子政务等公共服务,重点考究电商服务扶贫拉动模式。
三、农村电商扶贫支撑体系
运用系统论方法,构建电商精准扶贫的资源、动力、主体和环境的 4 大支撑体系架构,旨在明确电商扶贫模式的系统要素构成。
(一) 资源支撑研
究实现系统资源“三聚集”的途径,即扶贫资源、生态资源和产业资源。首先,电商扶贫资源急需有效整合,尤其是社会性扶贫资源。目前京东、阿里、苏宁、腾讯等几乎大部分电商企业已经涉及电商扶贫领域,提供包括基础设施、地方特色馆、品牌、金融、服务、消费等多种扶贫方式。但是,如果这些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扶贫方式的“雷同”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相应地增加了企业参与扶贫的投入成本。其次,电商扶贫更为注重对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与一些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化产业扶贫方式相比,电商扶贫侧重于通过农产品上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解决优质绿色产品和市场的对接问题,并不会对贫困地区造成额外的环境负担,最大程度保护当地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再次,电商扶贫对地方产业资源开发具备独特优势。传统的农业产业缺乏竞争力,电商扶贫能够将市场供需进行有效匹配,重塑当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业规模扩张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有能力吸纳更多贫困户参与到当地电商产业链,共享产业链发展成果。
(二) 动力支撑
研究如何实现电商扶贫的“双驱动”,一是内生动力,线下商业基础设施发展越是滞后的地区,电子商务激发新市场需求的作用越突出,贫困主体反贫困的需求和愿望越是强烈;二是外生动力,以建设电子商务作为政策载体,聚合社会扶贫资源,形成外生合力。总体来看,要以发挥内生动力为主,通过电商赋能,使贫困户具备谋生的基本资源和能力。同时,通过外部扶贫资源的注入,给予贫困户对接广域市场的外部机会。
(三) 主体支撑
研究如何以贫困农户、政府、电商平台、龙头企业为核心,促进物流、商贸、加工、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主体加强合作、协同参与。
(四) 环境支撑
研究如何建设社会参与、物流交通、标准监管、质量安全、品牌塑造、营销推广、人才培育等社会环境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 卢燕艳. 信息化发展视角下农村信息贫困的治理策略研究 [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2] 丁建军,赵奇钊.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与减贫对策——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75- 78.
[3] 都阳,蔡昉.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J ].中国农村观察,2005(5):2- 9.
[4] 苗齐,钟甫宁.中国农村贫困的变化与扶贫政策取向[J ].中国农村经济,2006(12):55- 61.
[5] 汪向东,王昕天.电子商务与信息扶贫:互联网时代扶贫工作的新特点[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 (4):98- 104.
上一篇:农村电商扶贫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农村电商扶贫面临的主要难题和对策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