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6 09:44
摘要: 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互联网 + ”战略的提出,电商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目前,我国电商扶贫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及相应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应通过对电商扶贫进行统筹规划、夯实精准扶贫产业基础、发挥人才和技术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推动电商扶贫发展,提高扶贫精准度,确保脱贫攻坚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互联网 + ; 电商扶贫; 农产品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由 2013 年初的 9899 万人减少至 2017 年底的 3046 万人,年均减少 1370. 6 万人。依照 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要求,当前农村扶贫工作方式和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2]作为精准扶贫视阈下扶贫开发的新模式,电商扶贫将电子商务和产业扶贫深度融合,在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
一、农村电商扶贫发展的基础
电商扶贫也称电商产业扶贫,是一种将电子商务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出,“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工作重点,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4]近年来,电子商务的普及和迅速向农村贫困地区扩展,是电商扶贫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互联网 + ”战略的深入实施带动一大批企业、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建设、发展高效农业,是电商扶贫得以发展的条件与保障; 现代人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是电商扶贫得以发展的动力与支撑。
( 一) 电子商务的普及推动电商扶贫快速发展
近 20 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从最初的企业间电子商务逐渐向企业和个人用户全面应用推进。同时,我国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也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 2017 年 12 月底,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 7. 79 亿个; ①网民规模保持平稳增长达 7. 72 亿人,普及率高达 55. 8% 。② 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加快,成为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此期间,随着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及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电商成为一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 二) “互联网 + ”战略实施为电商扶贫创造有利条件
“互联网 + ”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5]深化了社会分工协作。“互联网 + 农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中央到地方对电商扶贫的大力扶持,吸引一大批企业、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开店创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网络经济的参与者,为电商扶贫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农村电商扶贫的主要模式及成效
电商扶贫的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农村贫困地区实现网上销售农特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降低其生产和生活成本,推动农产品销售和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形成,[6]变被动帮扶为主动脱贫。
( 一) 电商扶贫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下电商扶贫发展较快,涌现出政府、企业和农户多方参与的沙集、陇南、元阳、军埔等典型模式。如,江苏省沙集镇以生产和在线销售拼装家具为主要产业载体,其电商模式是“农户 + 网络 + 公司”,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摆脱了信息弱势; 甘肃省陇南市确立了行业协会、品牌、物流、网店、供货、宣传“六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形成较完善的特色农产品电商产业链; 云南省元阳县通过探索“互联网 + 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 + 旅游”的路径,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广东省揭阳市军埔村作为最早的“淘宝村”之一,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加快产业变革,使农业逐渐走出低端化陷阱。上述各具特色的电商扶贫模式有助于充分释放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的动能,带动贫困人口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实现脱贫致富。
( 二) 电商扶贫的成效
自 2015 年电商扶贫被国家扶贫办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以来,各级财政对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国内大型电商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电商扶贫带动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一大批快递企业纷纷在农村设立网点,还有一些电商自建物流,畅通了贫困地区的物流通道。电商扶贫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都得以畅通的条件下,正逐渐发展成为可学习、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模式。
三、我国电商扶贫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深化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5]更是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电商扶贫由于还面临一些问题,其对精准扶贫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电商扶贫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及相应公共服务不到位等方面。
( 一) 电商扶贫产业基础薄弱
产业基础牢固是电子商务发展和壮大的前提。电商扶贫本质上是一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并非是独立的产业形态。将电商扶贫与实体产业分离开来,电商扶贫将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无法发挥其经济与社会效益。精准扶贫下发展电商扶贫,要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抓手,但当前面临的农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品牌效应带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准扶贫效用的发挥。电商扶贫主要将农产品与市场紧密结合,但农产品本身具有鲜明的特点,影响了电商扶贫效用的发挥。具体表现为: 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不同时间、不同地块的农作物在品质和产量上存在差异,导致农产品在销售环节存在不稳定性问题; 农产品以传统农户家庭生产模式为主,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制约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不利于品牌价值打造,更缺乏线上线下品牌农产品营销推广体系等; 多数农产品保质时间较短,在储存和运输中容易发生腐烂霉变,无法保证销售终端产品品质。总体看,农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产品标准化生产问题和运输过程的损耗,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商扶贫的发展。另外,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宣传不力,导致农产品在网上销售的竞争力不足。加之主营产品多属原生态、初级产品,缺乏有效规范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导致产品辨识度不高,不能满足消费者升级的需求,附加值偏低,生产经营的利润空间有限,使农户徘徊在微薄利润边缘,影响脱贫致富的效果。[6]
( 二) 电商扶贫人才匮乏
目前,电商扶贫的接受程度与普及度越来越高,招才引智、提高技术水平成为电商扶贫效用发挥的必然要求。但当前面临的电商专业性人才缺乏及相应技术落后等问题,制约了电商扶贫效果的发挥。第一,缺乏电商扶贫的专业性人才。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 2. 09 亿人,①但精通电子商务的农民数量还很少,尤其是服务电商扶贫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匮乏。涉及电商扶贫的整个链条,无论是与产业相关的生产、加工、管理方面的技术型人才,还是与农村电商相联系的维护、财务、营销、推广等专业型人才都比较缺乏。第二,农户参与电商扶贫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贫困地区地处偏远、规模较小,有一定专业技能或受过较高教育层次的人才流失严重,而留守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开展技术培训难度大,知识接受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偏弱,严重抑制了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二是贫困地区多采取小规模家庭生产经营的方式,难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无法有效发挥电商扶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三是贫困地区农民市场信息捕捉能力不强,在种植品种选择上具有一定盲目性,当年热销的农产品容易影响次年种植品种,造成跟风耕种,导致产品滞销。四是贫困地区普遍缺乏先进的储运保质手段,使农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存在质量隐患等。
四、促进电商扶贫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精准扶贫在识别、帮扶、管理等环节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电商扶贫在贫困地区发展存在的诸多困难,要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精准施策,确保电商扶贫的可持续性,做到“真脱贫、脱真贫”,激发脱贫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 一) 对电商扶贫进行统筹规划
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要依靠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更好发挥支持作用、通力配合。政府部门应统筹规划,整合优势资源,尤其在“育主体、畅渠道、强服务、优环境”等方面要精准施策,提升电商扶贫的持续性、开放度和共享水平。第一,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服务带动和产业聚集效应。有效整合贫困地区资源,优化电商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加强宽带网络、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人才培训、技术支撑、融资优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畅通; 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引导贫困地区商户联合,把握生产的主攻方向,实现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降低分散生产经营造成的盲目性,稳定生产预期和市场预期。逐渐形成贫困地区资源产品特色,培育具有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第二,统筹规划电商扶贫,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不同贫困地区在利用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面对共性问题,要找准当地电商扶贫的薄弱环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规划、精准施策,与电商企业形成合力,建立电商扶贫的长效机制; 面对差异性问题,应组织政府职能部门与专家充分调研,提高电商扶贫的针对性,分类实施,让扶贫资源落实到村、户、人。
( 二) 夯实电商扶贫的产业基础
产业支撑是电商扶贫得以发展的内在条件。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引下,应围绕“产业支撑、创新引领、完善服务”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产业基础,为精准扶贫筑牢产业支撑。要夯实产业基础,重点关注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一,对农产品进行必要的初级加工或适度深加工,变单一种植养殖品种为多样性产品,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这样,一定程度可克服产品供应的周期性变化,抓住机遇,扩大销售半径,提高市场占有率,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第二,对现有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品牌化提升。注重产品品质,改进农产品包装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尤其对生鲜类农产品构建质量安全考核体系,对网络销售农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做好品质控制,提高产品安全性与质量的一致性。第三,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组织发展产业合作社。以产业合作社为载体引领农户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壮大贫困地区经济实力,理顺供应端与销售端环节,提升贫困地区产品竞争力及市场化程度。
参考文献:
[1][5][6]廖小军 . 实现精准扶贫新突破[J]. 求是,2015( 20) : 28 - 2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M]/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辅导读本 .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6: 1.
[3]吴太轩,叶明智 . 电商扶贫问题的软法治理研究[J]. 理论与改革,2018( 2) : 150 - 161.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EB /OL].[2016 - 11 - 23].
[5]殷 俊,刘一伟 . 互联网使用对农户贫困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 2) : 146 - 156.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