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4 09:32
摘要 :生态宜居、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动乡村振兴,需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本文以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综合治理为例,研究探讨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生态修复、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 :农业政策性金融;生态修复;信贷支持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优化在直观改变乡村面貌、增进人居福利的同时,可以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倒逼地方产业向清洁绿色的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再造农业人口的就业和生活方式,并深刻带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同和推广。支持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牵引作用。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带头贯彻绿色金融理念,积极支持生态修复。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内容
中央高度重视金融支持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对推进绿色金融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2015 年 4 月,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健全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广绿色信贷。2016 年 8 月,中央深改组强调要创新金融制度安排,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为绿色发展服务。随后人民银行等七部门下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推进绿色金融作了系统性安排,绿色金融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绿色金融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对农业政策性金融而言,农业农村绿色投资空间广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拓展业务增长点,特别是当前传统信贷业务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对业务稳定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生态修复的原则、模式与路径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自身财务可持续性,准确对接并充分挖掘生态修复、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态效益,统筹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力,通过生态红利的变现来保障项目自身的财务平衡。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政府增信、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是指针对区域发展战略、资源禀赋和行际特点,优先攻克社会关注度高的急难险重任务,明确“必须干”的重点,务求好钢用在刀刃上。围绕时间轴解决好优先顺序,规划好“当年做、三年做、长远做的推进方案,务求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时间表、路线图”,与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的目标相对接。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绿则绿、宜景则景”原则,对有水源保障、地势平坦、适合土地复垦的废弃矿山开展垦造耕田项目;矿区建筑物可以改造成特色工业园区;山头坡地则进行植被复绿 ;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矿区可以建设遗址公园、生态园林,发展工业旅游等。政府增信是指根据“政府引导、财政扶持、联合增信、批量授信、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和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运作机制,实现政府增信引导、财政资金扶持和政策金融资金的有效对接。持续发展是指贯彻落实生态修复政策,在金融服务活动中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项目的金融服务活动,避免引发环境问题及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合理做好区域、客户、项目的选择
1. 区域选择
根据《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农业政策性金融在矿山、水域、森林、基建等方面大有可为。对基础建设形成的创伤性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分布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对矿山开采形成的创伤性地表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对水环境治理工程,重点支持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项目 ;对生态园林景观、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等新能源产业则集中在江浙沪、广东、福建等地区经济发达区域 ;土地防沙化以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区为典型 ;水处理要优先考虑江河多的江南地区。
2. 客户选择
在全面进行市场和客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修复、效益、环保、资源消耗以及社会管理五大指标,构建战略性客户、主体性客户、储备性客户为一体的优质客户群。五大指标包括 :修复类指标(如修复能力、生态利用率、修复工艺装备等);效益类指标(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状况等);环保类指标(如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违法情况等);资源消耗类指标(如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原材料消耗、土地占用情况等);社会管理类指标(如合法性手续获取情况、安全生产设施等)。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潘安湖项目建设的案例分析
(一)项目建设背景
徐州市贾汪区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实际面积 612 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地下开采条件的复杂化,贾汪区的煤炭采掘日渐衰弱,潘安湖前身主要为权台、旗山两矿采煤塌陷区,坑塘遍布,杂草丛生,不具备耕作条件。2008 年,贾汪区政府聘请专家进行调研、论证,认为该区域经改造后可形成大面积水体,具有大型生态湿地开发价值。
(二)项目建设情况
根据潘安湖整治的建设分区和实施进度,农发行贾汪区支行从 2011 年开始分四个项目进行了贷款支持和基金注入。一是支持潘安湖湿地核心区水系统综合治理项目,完成了清淤土方量 430 万立方米,建设小型桥涵 4 座,栽种水生植物 50 万平方米、植物 2 万棵,施工期间抽排水量 400 万立方米。二是支持潘安湖综合整治二期工程项目,完成护坡及土地整理工程土方量 280 万立方米,清淤水面面积 79 万平方米、清淤总土方量 58 万立方米,修复水面 136 万平方米,种植湿生灌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面积 75 万平方米等。三是支持潘安湖西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项目。四是支持贾汪区潘安湖塌陷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方整理、景观绿化、道路管网桥梁码头等景观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四、政策建议
生态修复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政策性金融在金融支持中还面临一些现实难题 :一是配套政策问题。围绕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存在财政投入不足、涉农补贴零散等问题,需要抓紧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引导更多资金投入生态建设。二是投资回收期问题。生态修复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短期内投入产出低、见效慢。三是融资模式问题。生态修复项目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占绝大多数,虽然通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后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或者带动项目周边土地升值,推动商业开发,但项目自身基本没有经营现金流或经营现金流很少。同时项目整体投资规模大,建设成本高,难以满足商业经营、规模经济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一)完善配套政策生态修复产生的红利,具有很强的外部溢出效应,需要通过国家制定实施更精准的支持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支持政策、耕地质量补贴政策和生态修复产生的土地新增指标分配政策。
(二)建立生态修复和保护基金鼓励支持地方政府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归集生态修复产生的土地增值、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生态收益,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弥补生态修复项目的可行性缺口,纳入政策性贷款的还款来源。
参考文献:
[ 1 ] 顾松圃 , 顾柏园 . 密云县实施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启示 [ J ].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 2009,(2).
[ 2 ] 郭承宝 , 赵辉 , 荣希 . 农业政策性金融运行机制比较 [ J ]. 福建金融 , 2011,(12).
[ 3 ] 李东 , 乌云其其格 . 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 PPP 项目融资模式初探 [ J ]. 农业发展与金融 , 2017,(12).
[ 4 ] 严立冬 , 何伟 , 乔长涛 . 绿色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 [ J ]. 中南大学学报 , 2012,(2).
上一篇: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 下一篇:农村互联网金融现状及发展路径初探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