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4 09:15
摘 要:对农业互联网的背景和发展基础作了归纳阐述.分析了农业互联网不同阶段的盈利模式,并针对性地估算了不同模式的预期市场空间;介绍了行业内典型企业的经营现状,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路径及行业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互联网;农业信息化;盈利模式
1 引言
2014年以来,在土地流转持续深化、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农业互联网(A刚cultural Intemet)步入快速崛起阶段。无论是诸如司尔特、芭田股份等传统农业企业向互联网的积极转型.还是类似云农场的创业型团队对行业的颠覆尝试.农业互联网应用都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李克强总理在 2015年两会上对“互联网+”的积极表述更使行业热情被进一步点燃。最“土”的农业与最“潮”的互联网结合将带来怎样的神奇反应,全行业拭目以待。
2农业互联网快速崛起的背景与基础
农业互联网是指为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农资采购、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系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人均农业增加值长期在5%甚至更低水平徘徊,未能充分分享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落后.从物流到信息传递,从技术支持到金融服务.可被互联网颠覆的痛点非常多,如图1 所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在人口结构、生产组织、消费模式和硬件基础等各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为互联网颠覆传统农业创造了基础条件。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变化是农资互联崛起的内在动力。根据统计及估算旧】,目前我国农村劳动人口呈现显著哑铃型发展趋势:50岁以上和30岁以下人口占比持续提升,其中2012年30岁以下劳动力占比超过25%,如图2所示。这意味着未来10年内,将有大量老龄群体退出农业生产,而拥有一定教育基础、消费能力和观念的劳动力将日益占据农村劳动力的主流。
其次,土地流转的快速推进为农业互联网培育了潜在客户群。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土地流转总面积达3.8亿亩,流转率接近30%,过去5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这一趋势还在快速推进。目前,我国500亩以上大户超过287万户.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约87万个,合作社约98万家。而这部分规模经营、专业化种植/养殖的实体将成为农业互联网的目标客户。
3农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和市场空间
互联网对农业生产的改造与颠覆主要以3个环节为切入点:产前(成本端,农资互联)、产中(经营端,农作互联)与产后(销售端,农产品互联),分别针对农业生产过程,如图5所示。目前,三大环节均有比较丰富的参与案例。对于大多数农业互联网企业而言.进军农业互联网的整体战略都是从一个环节切人,逐渐向其他环节延伸,最终实现全产业链闭环。以从农资产业切入的企业为例.探讨农业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如图6所示。
4农业互联网的典型企业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4年可谓农业互联网风起云涌之年,从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计划到京东的农村战略,从农一网的正式上线到云农场的快速崛起,从传统企业的积极转型到创业团队的快速生长,以农业互联网为主攻方向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相关企业的切人点囊括了农资、农业与农产品三大环节。经营模式也涵盖B2B、B2C、B282C、020 等。表2简单列出了一些农资互联网企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基因的差异,将农业互联网企业分为两类:增量型和颠覆型?增量型是传统农业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结果,其主要目标是帮助传统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与盈利提升.例如,中化化肥旗下的买肥网、大北农的猪管网等;颠覆型则是以从零开始的创业团队主导、志在颠覆固有格局、缔造新的行业生态,云农场是这类企业的代表。增量型和颠覆型农资电商企业的对比见表3。
5农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虽然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冷静思考,行业仍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
首先,低频、少量交易是农资互联网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农业生产的一般规律|4l估算.一个百亩大户每年平均农资产品的采购总量不会超过30吨.平均采购次数不会超过10次,如图7所示。而作为对比的两个数据,一般认为10吨以上的农资采购才会有经济价值,一线、二线城市人均网购次数是 39次。即使未来整合农产品电商甚至农村其他用品电商,交易频率不足的问题仍然会对农业互联网的盈利造成困扰。
其次,农业互联网依赖农业产业化基础。而我国农村何时大规模走向产业化经营、农民何时能够逐渐成为产业经营者和产业工人。时间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农村收入为例,我国年收入在2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农村家庭占比接近94%.这部分家庭事实上还不太具备大规模参与农业电商的基础。此外。70后、80后何时能在农村确立主导地位、何时确定土地流转和土地所有权改革的进程,任意一个问题与市场预期和需求存在2~3年的误差都有可能,而这2—3年的误差完全可能使最先投入的一批资本无以为继、无功而返。
最后,传统农业企业进军农业互联网事实上是在颠覆自己现有的模式和经营基础。以全国性农资电商为例,省市县村四级、遍布全国数量庞大的营销网络往往是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农资互联网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渠道扁平化.主要保留基层渠道而以电商的形式取代过去的层层分销。力求企业与最终客户分享流通费用,实现双赢,这一过程势必将大量中间渠道挤出市场。这一变革事实上触动的是农资企业的传统核心。是否有足够的决心、是否能恰当地掌握尺度和节奏,对于力求走向互联网化的农业企业而言,都将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6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展望
2014年可以认为是农业互联网大规模崛起的元年,也是市场对相关领域热情第一轮高峰的起点。虽然农业互联网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诱人的前景,也已经有大量的产业与资本精英投身其中,但必须指出的是,截至目前,还没有哪家企业公开宣布已经找到被证实可实现稳定盈利的模式,一些核心的问题还有待探询与解答。笔者认为,农业互联网无疑拥有广阔的未来,但从未来2~3年的时间周期看,探索和反复估计难以避免。行业的发展繁荣还有待于一步一个脚印地力行与追索。同时也依赖于国家在土地流转、产业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撑,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孟令国,刘薇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研究——基于2002~2叭1年的数据[J】.经济学家,2013,04:37—42.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2014年)【R1.阿里研究院,2014.
上一篇:农民合作社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与防治对策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