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10 09:09
摘要:按照 3 级 9 个指标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使用聚类分析法将陕西省 11 个市(区)划分为农业经济领先地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地区三类,得到影响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聚类分析;相关分析;陕西省
1研究背景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部,下辖 1 个副省级市、9 个地级市及 1 个示范区, 是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陕西省按地理位置分为关中、陕北和陕南 3 个部分, 传统上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关中、陕北和陕南 3 个部分。本研究打破传统习惯,按照农业经济发展指标划分陕西省各市(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过聚类和相关分析,研究陕西省各市(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2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 学界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测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并无统一的看法。 在研究了各种模型指标配置的基础上, 按照指标评价体系应全面覆盖、结构层次合理、繁简得当、代表性强的要求,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等原则,将陕西省各市(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设定为由 3 个层次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是由 1 个一级指标(农业发展水平)、3 个二级指标、9 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具体指标见表 1。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所用原始数据均来自 《陕西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是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计算整理得到的。 由于这些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 不能直接用于评价,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的是 z-score 标准化法,将数据的原始值使用 z-score 标准化法转换为新数据,即新数据=(原数据-均值) / 标准差。
3聚类结果与分析
3.1 谱系聚类图与分类使用 SPSS 软件对 数据聚类后,聚类的 成 员 表如表 1 所示,树状图如图 1 所示。 按照表 1 和图 1,可以把陕西省各市(区)农 业经济的发 展状况划分为 3 个类别:第 一 类 为 杨 凌 示 范 区,属 于 农 业 经 济发 展 领 先 地 区;第二类为西安市和咸阳市,属于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第三类为铜川市、宝鸡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属于农业经济发展中地区。
3.2 农业基础与农业经济发展
以乡村人口占用耕地、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代表该地区农业基础的状况。 从分类结果来看,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与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一方面,第一类的杨凌示范区该指标为 94.78,排第一、第二类的西安市和咸阳市该指标按简单算术平均值计算(考虑到计算的简便性和说明问题的需要,未按加权平均值计算,均用简单算术平均值代替),数值是 65.27,第三类其余地区按简单算术平均值计算,数值是 32.29,第三类明显较低;另一方面使用本研究数据对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做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为 0.642,也说明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是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用每一乡村人口占用耕地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做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为-0.231,未通过相关性检验,从三类地区该指标值也可以看出, 乡村人口占用耕地并非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本 研 究 使 用 3 级 9 个 指 标 将 陕 西 省 11 个 市(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聚类为农业经 济领先地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地区三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在这三类地区中差异显著。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每公顷耕地所占用机械动力数、每公顷耕地平均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是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提高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显著。从陕西省各市(区)数据来看,乡村人口占用耕地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不能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借口。 从陕西省各市(区)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使用量来看,已出现部分地区过度使用化肥的情况,建议相关地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试验,从而提高化肥使用的效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单位面积蔬菜产量这两项指标在三类地区间差异明显,说明后两类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单位面积油料产量第一类地区产量远远高于后两类,后两类差异不明显,建议加大对第一类地区的技术在后两类地区试验、推广的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后两类地区在单位面积上油料的产量。
参考文献
[1] 韩守富.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经 济 问题,2010(7):80-83.
[2] 钭一土,郑 文 钟.浙江省农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与地区比较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6):9-12.
[3] 王晓蓉.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区域农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5):39-41.
[4] 辛 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5] 谭爱花,李万明,谢 芳.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7-14.
[6] 林正雨,李 晓,何 鹏.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1):15-19
上一篇:陕西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创新空间探索 下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电商扶贫刍议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