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农业+互联网"的应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09 09:43

  摘要:以苏南地区实地调研为基础和调查数据分析为支撑,分析苏南地区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互联网”模式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农场;农业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从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轨迹来看,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以信息化为导向的,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产生巨大效益的发展模式正逐步推广开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政策的支持,使得各地农业发展形成了一股发展“互联网+”热潮。苏南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先进地区,对于“农业+互联网”发展模式也进行了较早的探索。鉴于此,以 2015年7月对苏南无锡、宜兴、常州、镇江等市县家庭农场发展调研为基础,以对相关的363份问卷数据整理为支撑,从苏南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的角度,对该地区“农业+互联网” 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苏南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农业+互联网"的应用

  1苏南地区家庭农场+互联网的现状分析

  1.1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搜寻通过对苏南地区家庭农场调查总结可以发现,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寻是目前家庭农场主对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方面,搜寻的信息内容包括生产资料购买信息、农产品市场行情及消费者需求信息等。但是,从统计到的363份问卷数据来看,并非所有的家庭农场主都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寻,大概有23%的农场主没有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寻,他们的相关信息获取主要是来自亲朋好友及经验判断,而对互联网的应用程度大多取决于农场主的教育程度和对电脑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从统计数据来看,越年轻的农场主越趋向于采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寻。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帮助农场主搜寻到了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在相当程度上消除农场主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1.2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据调查数据显示,苏南地区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的家庭农场只占到25%左右,而且这其中大部分农场主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只是辅助性的,并非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在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技术性的问题困扰着他们。可见大多数农场主并没有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但是,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农场主是愿意尝试利用网络进行农产品销售的,尤其是种植经济作物的农场主。由于经济作物的种植、收割、贮存等方面的条件都较为严苛,再加上每年农作物市场的不确定性,农场主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好的途径来避免损失。但是,也正因为农产品存在着这样的特殊属性,农产品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则存在着包装、贮存、销售渠道拓展、网络平台搭建及运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环节对于农场主来说都是很头疼的事情,他们表示自己并不擅长这些,如果雇佣这方面的人才,从成本考虑则划不来,因此便不进行网络销售。

  2对策建议

  2.1 提供互联网相关知识培训 对于家庭农场主来说,农业为主,互联网则为辅。但是,既然要通过两者结合产生更大的效益,农场主对互联网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则应有所了解和掌握。在调查中也发现,小学、初中、高中的农场主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0.28%。因此,对家庭农场主提供基本的互联网技能培训是必要的,这是有效发展“农业+互联网”这一模式的基础,只有农场主在了解并有操作可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挥农场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农业+互联网”发挥更大的效用。

  2.2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正因为“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刚发展起来的模式,与此相关的技术人才在现阶段非常短缺,家庭农场作为一种保守的’自营经济,使得许多想要尝试的农场主目前仍处于一种学习和观望的状态,目前也并没有一个完整成熟的发展模式供农场主参考。对于一些平台的搭建,农场主单薄的力量也不能负担其成本。因此,农业推广部门应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并搭建公共基础设施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2]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与创新路径[J].经济纵横,2016(1):78—81.

  [3]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3一147.

上一篇:是“互联网+农业”还是“农业+互联网” 下一篇:奢侈品电商销售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