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经济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对策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08 09:32

  摘 要: 农业经济教学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功构建了特色教学机制,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农业经济教学发展状况,分析可知在农业经济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为充分发挥农业经济教学作用,必须全面创新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改进策略。基于此,该文将高等教育中的农业经济教学作为研究重点,阐述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对策。

  关键词: 农业经济教学; 不足; 完善对策

  引言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要想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给予农业经济必要的重视,完成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中,政策、教育、经济投入与科学技术都是农业经济不可或缺的因素。特别是在科技发展中,人才是重要基础,所以教育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出来,在农业经济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健全农业经济教学机制,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教学质量与水平,实现现代农业经济的成功转型,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保障。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我国农业经济教学的不足之处与完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业经济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对策

  1 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院校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实现了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高效转型,保证了社会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刚性需求。但根据实践情况分析,农业经济教学在思想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利于农业经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 1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第一,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 “三农”提供必要的服务。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很难与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农民的夙求相吻合,特别是课程的内容落后且课程结构难以和农业现代化保持一致。另外,很多院校在农业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趋同,学校与专业特色严重缺失。第二,强调理论忽视实践。农业经济专业教学中,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思想十分明显,专业实习基地不多,难以有效落实实践教学。通常情况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被设置于最后一个学期,学生难以将全部精力放在实习方面,致使实习形式化严重。所以,实习论文没有实地调查,实习报告质量不佳,无法保证学生对农业专业技能予以熟练掌握,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专业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

  1. 2 面临社会发展挑战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发展成绩,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知识经济时代成为社会发展常见的形式。对国内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 传统的计划经济发展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了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经济教学所面对的社会需求、时代要求与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在农业经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想不断增强农业经济工作者自身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社会发展适应能力,就必须实现农业经济教学的超前发展。

  2 有效对策

  2. 1 改进教学方法

  在学生发展模式设计上,高等院校农业经济专业应尽早创造条件,为学生选择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其中,可以在第 1 学年下学期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方向,即农村发展与管理、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对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加以整合,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其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相适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结合学生能力、素质与知识特点,将案例教学法与分组讨论等模式引入其中,对学生进行不断地鼓励,使其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独立思考,并且营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其创新思维与探索意识得以激发。以案例教学法为例,要想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教师需要在课前制定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教学计划,且内容应涵盖课程的章节与案例名称,同时要将学生讨论的时间考虑在课堂教学规划中[2]。在课前为学生布置案例,对学生所需收集的研究案例背景材料与相关材料进行确定。由于农业经济专业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明显,所以在案例选择方面要将学科特征展现出来,有效融合实践和理论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在布置案例以后,小组课下讨论,而教师则发挥指导作用。

  2. 2 优化农业经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农业经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其中要求高度重视专业教师的作用已刻不容缓。为此,要与教师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教师队伍中师资力量断层的问题给予有效解决,充分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并从长远目标和长远角度确定师资的培训重点和培训目标,进一步增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其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对于农业经济人才的具体要求,并且高等院校应对中青年教师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进而明确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与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对教学计划进行设置,对教师加以鼓励,使其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并完善自我,采取多渠道解决农业经济教学与科研等相关问题。另外,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学习与进修学习活动中,有效提高其专业素质。高等院校还应当积极提供条件为农业经济专业教师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进而创造机会使其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开展农田与农民的调查与研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地了解,有机融合理论和实践,借助学术活动和出国深造等多种形式培养教师的综合素养,确保青年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为组建高素质水平的教师工作团队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经济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农业经济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农业经济教学思想、内容与方式的及时更新与调整,推进农业经济教学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魏燕茹. 美国农业院校 “教学、科研、推广” 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研究[J]. 世界农业,2015(9): 222-226.

  [2] 朱翠萍.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考[J]. 消费导刊,2017(15): 108.

  [3] 张永康. 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J]. 时代金融, 2016(27): 251,258.

  [4] 冷赟. 高等教育农业经济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对策[J]. 高教学刊,2016(20): 85-86.

上一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创新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