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02 09:38
要:农村市场的金融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与政府积极导向下,互联网金融逐步融合“三农”,农村互联网金融应时而生。通过研究,研究发现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风险,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农村互联网金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国计民生,其重要地位不容小觑。党和政府向来将“三农”视为工作的重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而提高农民收入无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中农村金融发展是改善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和关键途径[1] 。近年来,金融行业依托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欠发达的农村金融指明了新方向。 2017 年 《政府工作报告》、2018 年 《政府工作报告》 以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工作目标,并以解决“三农”融资难为重点。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与政府积极导向下,互联网金融逐步融合“三农”,将带有农村特色的金融产品带入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充分缓解“三农”资金供求矛盾,促进农业健康生产。辽宁省作为粮食主要生产大省,2017 年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12位。辽宁经济发展与农业不可分割,其中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跨越时间和空间距离,不仅准入门槛低,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丰富,而且极大程度地提升金融流转效率。
1 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1.1 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基本建立
虽然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但多方新型主体如互联网技术企业、电商企业等的介入,使得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体量不断加大,规模突飞猛进。推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升农村资金流和现金流的周转率的同时,也对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随着全国农村互联网金融事业日渐繁荣,辽宁省相关部门逐渐摒弃传统发展观念,越发重视互联网金融与“三农”之间的促进关系,不断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同时,辽宁基础金融服务不断改进,各参与主体为了自身和地区的利益及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发挥特色优势,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便利程度。各个金融机构历经进军、撤离、抢占等诸多波折,逐步形成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多种模式并存的分层式格局,基本建立辽宁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
1.2 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需求与日俱增
现阶段,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仍是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主业的生产周期和资金回馈期过长,并且其中可能隐含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基于此,这些主业收益率和增加值可能会波动较大,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再生产投入。例如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辽宁省内10余处爆发疫情,直接导致疫情地区农民收入受损。
2 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主体
2.1 传统金融机构
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农”字当头,截止2017年末,全省惠农通服务点覆盖辖内全部行政村,共计1.2万个,“农银e管家”6 801个,成功构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此外,去年率先创新研发并推广“惠农e贷”,贷款业务主要凭借网络办理,截止2018年5月31日,共发放2 675笔,金额2.31亿元。该行致力于服务“三农”,探索“互联网+农村金融”新途径,成为全省金融机构的领先者,为辽宁乡村振兴提供可靠保障。
2.2 大型电商平台
阿里巴巴集团在2014年提出“千县万村”计划,计划三至五年内投入100亿元,建立1 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将互联网金融融入到农村金融建设中,利用互联网与农业特点,带动农民创业就业,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2016 年“千县万村”计划首次布局辽宁省兴城市,协助当地政府建设淘宝服务中心,招揽115名农村知识青年作为项目合伙人,并计划三年内设立 300 个村淘服务站,10 个“淘宝村”,3 个“淘宝乡”,10个农村电商领军企业。
3 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
3.1 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开放特殊性,给农村金融服务带来巨大风险。作为一种虚拟交易平台,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真实性验证困难重重。国内个人金融信用数据的调取仍然主要依靠传统银行金融机构所收集的数据,基于农村金融的个人金融信用数据几乎不存在。而少数掌握金融信息数据的企业又缺乏与全社会分享数据的动力[2] ,因此中国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步履艰难。这一现象,直接导致除传统金融机构和大型电商平台外的其他平台无法合理控制金融风险,加剧运营成本,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打击。
4 推进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辽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需要强大的信用体系作为保障。第一,建立行业标准。目前业内并没有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各个农村互联网金融主体纷纷自行设立。各主体门槛不一,甚至出现两极分化,严重导致农村互联网金融现状混乱。第二,建立农村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数据库。建议立足传统金融机构收集的数据,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共享数据,并联合其他相关数据分析企业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第三,明确农村互联网金融信用奖惩制度。依据数据库记录,对信用良好的涉农企业和农民给予适当的贷款额度增加或贷款利率折扣等,对信用不良的涉农企业和农民进行适当的警告或罚款等。第四,扭转农民的传统信用观念。针对辽宁农民的特点,加大普法教育,宣传互联网和金融知识,并增派专业人员帮扶,提供相关金融政策咨询与解答,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互联网金融观。
4.2 建立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产业,它的人才需求复杂化程度极高。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不仅要有相关领域的金融知识,也要拥有与之相匹配的互联网技术、营销能力和法律常识。建立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可以从两点出发[4] :第一,建立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平台。借助人才引进模式,增加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储备。建议与省内高校联合建立平台,由政府出资引导,利用农村互联网金融各主体及社会教育机构资源进行开班培训,系统全面地让高校毕业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对于其中优秀的毕业生,企业可以优先招聘录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各主体人力成本,也可以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第二,发挥传统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我国金融事业起步较晚,民间金融机构成立时间普遍较短,传统金融机构仍占主要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辽宁省农民思想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热情一般,但普遍对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 “国”字当头机构高度信赖这一特性,建议从传统金融机构内部挑选可用之才,重点培养。可以借鉴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互联网+农村金融” 成功案例,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走进农村,服务 “三农”,协助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荣.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3-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2):119-123.
[2] 何飞,张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数据驱动与模式衍变 [J].财经科学,2016,(06):12-22.
[3] 吴金龙.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金融,2015,(12):20-23.
[4] 赵燕妮,冯志勇.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对策[J].世界农业,2018,(02):47-52+59
上一篇:论微商平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下一篇:连云港市农业电商发展瓶颈及突破对策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