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02 08:59
摘 要: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以展会、赶集模式为特征的传统外贸时期,已经过渡到“互联网 + 外贸”阶段。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的扩张,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在国外电商平台受到了外国消费者的热捧,中国的跨境出口迎来了爆发式地增长,随之而来对我国的外贸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跨境电商需要的人才多为复合型人才,即懂外贸、懂外语、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熟悉跨境电商业务及物流组织与运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跨境电商岗位的不断细化和人才培养的难度导致跨境电商人才缺乏,是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目前高校和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探索多元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满足跨境电商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要求,破解跨境电商人才短缺难题,是推动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跨境电商;外贸; 人才培养
一、跨境电商时代国际贸易的新变化
(一)跨境电商占外贸进出口的比例明显提高
我国外贸从传统外贸时期过渡到“互联网 + 外贸”的跨境电商时代,跨境电商正在成为中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中国海关总署 2018 年 1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27.79 万亿元人民币,比 2016 年增长 14.2%,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跨境电商起到很大作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 (含零售及 B2B)达 7.6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0.63%,2018 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有望增至 9.0 万亿元人民币。跨境电商占进出口贸易比重也在逐年攀升,由 2011 年的 7.38%上升至 2017 年的 28.08%,增长近 3 倍。2017 年,中国海关办理跨境电商进出口清单 6.6 亿票,是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 8.4 倍。到 2020 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占比将提升至 40%。
(二)跨境电商模式推动传统外贸企业转型
在“互联网 +”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外贸企业纷纷转向跨境电商。商务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 5000 多家跨境平台企业, 20 多万家外贸企业已经开展了跨境电商业务。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商务贸易往来,外贸企业能够更轻松、更直接地实现商品信息的传递,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很多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有助于减少库存、降低运营成本,从而获得较强的产品价格优势。跨境电商平台通过网络的开放性能够提高企业的信息对称性,促进社会效率的提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使用网络营销的方式进行国际市场的推广,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开拓更多的海外客户,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跨境电商模式由于具有跨越时空限制,交易成本低廉,无纸化交易方式快速便捷等显著性优势,正在逐渐改变传统国际贸易模式,成为传统企业以及新兴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业务的新途径。
二、跨境电商时代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现状
(一)高校滞后于企业所需,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而且申办新专业所需的时间和流程决定短期内高校培养的学生仍以传统外贸人才为主。虽然有很多高校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但极少有开设跨境电商课程和实际操作训练,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符,生源远远难以满足跨境电商企业日益旺盛的人才需求。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经营实践脱节,很多高校教师缺乏一线的实战经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使得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跨境电商外贸企业对一进公司就能上手的“毕业族”人才的要求。跨境电商发展过快而人才市场供给滞后导致人才缺口持续加大,跨境电商人才数量上的缺乏及质量上的短板是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培训机构滞后于市场需求,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
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缓解人才压力,很多企业在内部建立了师徒制或创办培训班,邀请专门人员来培训员工,积极培养所需人才。为此企业需要付出高昂的培养费用,据统计 2016 年,外经贸行业的二次培养成本高达 15 亿元人民币。一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建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如阿里巴巴的“百城千校、百万英才”跨境电商人才培育计划。阿里集团牵头整合高校、第三方培训机构、外贸商会打造百万跨境电商人才培育计划,为学员提供跨境电商的专业知识培训。政府、企业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也开办了很多短期培训班,为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培养跨境电商人才。这些培训机构对于解决短期内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不足的问题有一定效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现有的跨境电商培训机构数量还是偏少,培训教师数量不足;一些培训机构不规范,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培训要求;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战经验等,导致人才输出滞后于企业所需,整体上跨境电商人才的缺乏问题依然突出。
三、跨境电商时代对新型外贸人才的要求
(一)具备贸易技术能力
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贸易基本技能,熟知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熟悉外贸业务,掌握报关报检、国际物流运输、国际结算等外贸环节的基本流程,能熟练缮制各种外贸单证,处理境外客户订单与贸易纠纷,熟悉跨境零售业务、快速通关业务、互联网金融与跨境结算等新技能。
(二)具备外语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外语与国外客户交流与沟通,具备跨文化沟通技能,能够通过电话、邮件、网络聊天工具等与境外客户在线沟通与谈判,处理来往业务邮件和函电,了解客户信息,掌握客户需求,推广企业产品,处理客户咨询及客户回访,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四、跨境电商时代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跨境电商是国际贸易在“互联网 +”时代的新形式,也是国内电子商务的国际版。目前从事跨境电商工作的人员主要的学习背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他们掌握跨境电商所需的外贸业务知识;二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他们具备跨境电商所需的良好外语能力;三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他们掌握跨境电商所需的电子商务知识。他们的专业知识都与跨境电商工作具有一定的契合度,但又都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高校在跨境电商方向的人才培养中应该对跨境电商所需的职业素质加以重视,特别是外贸操作能力、外语沟通能力、电子商务能力、国际市场营销、物流运作与金融外汇知识等。一方面,高校相关专业应积极开展课程改革,首先将外贸实务课程与跨境电商业务相结合,从跨境电商平台交易的角度去理解外贸流程中的报关、报检、物流、支付等环节;其次增加跨境网络营销、网店运营、数据管理等跨境电商业务相关课程;第三开设跨境电商实训类课程,利用跨境电商模拟操作教学软件开展实训、依托企业真实案例进行案例模拟教学、增设跨境电商的实习、实训和实践操作,提高学习效果,增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契合度。另一方面,利用教育服务机构推广的公开课、高校教师与跨境电商企业人员共同编写的教材、讲义等内容补充和完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跨境电商相关岗位所需的知识,依托企业具体的岗位和业务开展就业和创业。
(二)校行企深度合作
高校应该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高校 + 企业 + 行业协会的跨境电商实战型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由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为院校提供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就业创业等服务,共同构建课程、岗位、就业、科研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帮助高校设计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选派专业人士讲授行业前沿课程,弥补高校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选派合适的企业与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从模拟仿真教学向全真操作过渡,让学生参与真正的跨境电商业务,为企业接单、销售产品、进行客户服务等。具体而言,企业在高校建设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将跨境电商平台搭建或移植到校园中,由企业选派师资到高校实训基地指导实训教学,或在跨境电商企业中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高校定期选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在相关企业就业。通过课堂教学、仿真模拟、全真操作、真正上岗等渐进式培养模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书本理论与企业实际相衔接。高校也可选派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进行真实的跨境电商业务操作,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高校教师可以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展科研教研活动,进行课题研究,更好地解决企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蒋炜宁,姚敏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如何紧跟产业发展步伐[N].宁波日报,2017.10.30
[2] 曾明珠.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3)
[3] 陈旭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价格月刊,2014(3)
[4] 李首权,祁璐,夏玲玉.苏州市中小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上一篇:强农背景下的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发展 下一篇:辽宁省农村电商扶贫调研分析与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