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28 10:40
摘要: 大学生能否生成对道德的理性自觉,既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引导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关键在于理清其道德自觉生成的规律及其内在机理。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机制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自觉在相关要素影响之下渐次提升的动态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的描述,由大学生的自我养成机制、高校的教育引导机制和社会的文化陶冶机制构成。这三大机制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其中自我养成是动力机制,教育引导是调节机制,文化陶冶是保障机制,三者均以各自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功能,共同促进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道德认知;道德规范;道德实践
道德根植于人内在的主动、自觉,“自觉向上乃为道德之真”[1]。当个体具备道德自觉时,才能真正体现道德存在的本质与意义,使人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把握安身立命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六个下功夫”,其中关键一点是“要在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上下功夫”[2]。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青年大学生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使命,也面临着严峻的时代考验。大学生能否生成自觉向上的道德素质,既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然而,道德自觉不是大学生内在善的自然展开,形成对道德的理性自觉也非一日之功,那么道德自觉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一、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内涵
“生成”源于生态学观点,指生物的长成、养育。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以植物生长类比人的成长,认为人需要教育犹如植物需要经过阳光、土壤、水分等的综合作用,体现了这种生态学观点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随着生态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了文化生态学,即“借用生态学研究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类所处的整个文化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存智慧”[6]。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各异,所处的文化生态截然不同,道德自觉是在他们的生命境遇与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及运转方式,后来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而被赋予丰富内涵。社会学家郑杭生指出机制包含三层含义:其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结构;其二,事物在规律性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即功能;其三,事物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原理[7]。可见,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共同构成机制这一动态有机体。基于此,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机制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自觉在各要素影响之下渐次提升的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的描述,主要包括其构成、功能及其实现。其中,“构成”是指影响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功能”是指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所发挥的作用,“实现”则指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原理。
二、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构成
根据系统论观点,构成是从联系、动态、整体的视角对事物发展要素进行的分析与概括。在生成机制中,它主要指各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序化、规模化运动,是系统有序运行的基础。基于各自的属性,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和社会文化在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演化成不同性质的有序化运动,这就是生成机制的构成。道德自觉作为一种理性素质,不是外力塑造而成,而是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主建构结果。显然,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机制是一个“不受外力控制,依靠内在力量的相互协调、作用而自主向有序化、结构化演变”[10]的自组织系统,具有自组织、自调节和自适应性。在道德自觉的生成中,所有要素均需大学生积极自主、自为才能产生联系并发挥作用。换言之,高校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均依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等活动。以大学生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为主力的道德修养活动,即大学生的自我养成机制,是生成机制的核心。作为专门培养人的特殊社会组织,学校教育在促进人成长的同时,也在按照社会的要求规划着人的发展。在生成机制中,高校教育始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以积极正向的文化为载体来引导大学生道德的自主发展,由此形成教育引导机制。社会文化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土壤,在生成机制中发挥着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高校教育、大学生自身的修养活动相互交融,演变为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文化陶冶机制。大学生的自我养成、高校的教育引导和社会的文化陶冶共同构成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机制。
(一)自我养成机制
道德最终的栖居地深藏于人的内心。道德自觉的自我养成是大学生内在意志的锻炼、纯化,以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并积极将之付诸于实践的过程。自我养成机制是对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及其内在机理的描述,它具有自主调节性、结构稳定性和持续超越性。道德自觉并非是对外部道德权威、命令的顺从之下产生,而是大学生以主体性思维领悟自身的道德主体身份,在道德生活中坚持“为自己立法、执法”,并根据现实条件自主选择、调节而生成。道德自觉的动力源于大学生内在,由内生发的力量更为坚实且影响深远。作为核心,自我养成机制擅长于将环境、条件等要素凝结在自身的道德发展中,协调、转化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作用,使整体达到稳定的运行状态,为道德自觉的生成创造理想环境。持续超越性则是指大学生不仅主动展开道德的认知、反思、实践及省察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较低程度自觉走向高度自觉,而且能不囿于既有道德体系,积极发挥创造性展开道德的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持续超越自我道德和社会道德,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
(二)教育引导机制
人是教育的产物,“只能通过教育而获得人性”[11]。更确切地说,人经由教育才能从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存在,从而实现人富有尊严与德性的生活。“涵养大学生内得于己的德性是高校道德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12]。在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中,教育引导机制是指高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态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它旨在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潜能,引导他们逐步实现道德发展的自愿、自主和自由,具有人文关怀性、组织计划性和沟通协调性等特点。与传统灌输式道德教育的“无人化”不同,教育引导机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主成长,给予学生深入灵魂的关怀,以开放、包容的环境启发学生追求道德自我的发展,自觉把握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与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特点和规律相适应,教育引导的角色定位为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辅助者,并据此系统制定相应的教育理念、方针和目标,精心组织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来帮助大学生实现道德发展的自主、自觉。另外,教育引导机制还沟通着大学生的道德成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它尊重大学生的天赋异禀,将道德发展主动权交还学生,鼓励他们回归生命的自我探寻;另一方面,它在社会文化中展开,始终汲取社会先进文化指引大学生追求道德理想,由此协调大学生的道德个性成长和社会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契合大学生自身成长、教育使命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功能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三大构成基于各自的属性、特点,在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其中,自我养成机制发挥着动力功能,教育引导机制发挥着调节功能,文化陶冶机制则承担着保障功能。
(一)自我养成机制的动力功能
“人最重要的发展应该是立足自身内在动因的发展”[15]。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积极努力地追求自我实现的意愿。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动力根源于大学生的自我养成。自我养成机制能推动教育引导机制、文化陶冶机制的协调有序运行,促使道德自觉的生成由理想转化为现实。它的动力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一,激发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发展潜能。道德发展潜能是一种隐藏着的道德能力,它内蕴着人向善的意愿、意志与素质。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层次、水平取决于其道德潜能能否被激发以及被激发的程度。道德潜能蕴含于主体内在,作为一种潜在的能力,它需要一定的条件与支持才有转化为实质性道德素质的可能。自我养成机制的积极自为能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展开道德活动,为道德潜能的激发、转化提供适宜的内在条件。其二,形成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动力源泉。正所谓“为仁由己”,崇高的道德境界终究需要依靠人积极努力自我修养才能形成。大学生虽具备生成道德自觉的素质条件,但道德自觉并非为道德发展的必然,它的生成需要大学生依托相应的知识素养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地习得、内化与建构。在自我养成中,大学生积极以自身内在力量联结外界因素,为追求道德的理性自觉不断进行道德内化、反思、选择以及实践活动,这是生成机制运行的动力来源。其三,构成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稳定支撑。缺乏大学生基于自主意志的价值追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道德提升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无法葆有旺盛而坚韧的生命力,不利于道德自觉的生成。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融合多方因素的复杂影响与作用,教育引导、文化陶冶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但“教师的训练和擅长是‘外在的学习’,而进入一个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成长过程却是‘内在的学习’”[16]。自我养成机制作为核心,能充分地激发、调动和凝聚教育引导和文化陶冶的力量,使他们相互作用、彼此协调,形成一个稳定、持续发展的系统,共同促进道德自觉的生成。
(二)教育引导机制的调节功能
大学生正处于向道德自觉过渡的关键阶段,高校的教育引导在这一时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教育引导机制旨在发挥优势介入、启发并激励大学生生成对道德的自觉,使其既符合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又与社会发展对个体的道德要求一致。它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一,启蒙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觉醒。当前学校道德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与行为规训,不仅抑制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本分意识,而且使其道德成长缺乏由内生发的根基,致使他们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时,易产生道德迷茫、停滞甚至倒退现象。更何况,道德自觉也不是在大学生对道德命令、规约的一味接受中生成的,正如雅思贝尔斯的深刻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17]。因此,唤醒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理性觉醒,使他们自主把握安身立命的根基,成为高校教育引导的重要任务。其二,激发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内在动力。需要、动机、情感以及意志等心理因素是人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也是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潜在动力。然而,道德潜力的挖掘需要一定的外在刺激条件。高校的教育引导可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有计划、分步骤、合理地设计并安排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体验和理论学习课程,从而富有针对性地激发大学生追求道德自觉的需要、情感以及意志等,催生他们对道德的自觉。其三,构成大学生生成道德自觉的组织环境。学校作为一种承担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与使命的组织,其人文本性是一个伦理实体[18]。大学校园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校园的物质环境、组织制度和精神风貌等为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实践以及发展活动提供具有特定意义的情境氛围,陶染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以及行为等日复一日地发生变化。就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大学生置身其中能逐渐认知、认同、内化并践行高校教育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规范原则和行为风尚等,从而产生对道德的自觉。
综上,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由大学生的自我养成机制、高校的教育引导机制和社会的文化陶冶机制构成,三者基于各自的属性、特点,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生成对道德的自觉。当然,大学生的道德自觉并非在理想状态中生成,只有当三大机制相互配合、彼此协调、耦合联动时,才能保障生成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大学生顺利生成对道德的自觉。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07.
[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3] 段治乾.伦理自发与道德自觉[J].社会科学,1998(07):42-46.
[4] 黄正泉.文化生态学(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6.
上一篇:超稀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公费定向师范教育协同:价值、经验与需要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