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人才培养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26 09:36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也快速进入“互联网+农业”时代,但农民综合素质偏低,无法有效掌握和利用新技术,为此,要将“互联网+农业”的红利充分释放出来,农业人才是关键。本文作者分析了“互联网+”农业人才的现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环境、调整人才结构,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业务培训等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宝塔型”人才结构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在2008-2013年,互联网对全球经济前10强国家的GDP增长的贡献平均达10.0%以上[1],互联网也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传统产业——农业,“互联网+”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引擎,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然而,目前“互联网+农业”在广大农村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互联网+”农业人才较为匮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商业模式不够完善等问题,阻碍了“互联网+农业”潜力的发挥。在诸多问题中,笔者认为以人才问题较为关键,因为“互联网+农业”是一门交叉应用学科,所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同时,人才的培养又是一项全面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所以,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尤为关键。为此,要创造良好的“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互联网+”农业人才队伍,是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互联网+农业”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人才培养

  1“互联网+”农业人才匮乏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兼容性、产业融合性、市场灵活性等特点,当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组织体系建设和生产经营流程中发挥基础性平台作用时,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将被挖掘和充分应用,从而提高生产力,实现财富增长。

  所以,“互联网+农业”已经成为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新领域,也成为创新创业者的较佳选择。然而,目前农村仍为落后区域,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民收入仍然偏低,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其现实的问题,导致大量的中青年农民选择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现在的农村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幼的集合地,从业者总体表现出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互联网知识缺乏,生产水平低,经营能力差等特征,很难满足“互联网+农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上能够胜任“互联网+农业”的人才又因为农村的贫穷落后,不愿意走进农村成为“互联网+农业”的创业大军。所以,“互联网+”农业人才的紧缺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对“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进行革新,不断优化升级,为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做好服务。

  2“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人才培养措施

  2.1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吸纳多元培养主体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要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宏伟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为人才所创造和提供的环境。为此,我国应尽快开展针对“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出台各区域发展指导意见,制定技术发展路线、人才培养计划和扶持政策,为“互联网+农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为适应“互联网+”农业人才发展需求,国家应逐步建立起以“互联网+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社区能人、乡土精英、经营大户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服务体系。

  2.2调整人才结构,培养专业人才

  发展“互联网+农业”商品经济,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研究、决策、领导,而且需要大批中级人才指导生产,参与管理,也还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懂技能的初级劳动者去实践。为此,调整“互联网+”农业人才结构,实现智能互补、专业配套、能级相剂的人才队伍,是“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中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笔者认为在农村建造一个“宝塔型”的“互联网+”人才结构模式[2],有利于破解目前“互联网+”农业人才上存在的生产技术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生产技术服务人才多、互联网服务人才少的结构性问题。第一级:塔基。“互联网+农业”发展势头再好,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实践,才能变成生产成果。为此,广大农村要拥有一批既能生产经营,又能上线学习、展示、交流的生产者。这是这座“宝塔型”人才结构的塔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塔基)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科盲众多,生产技术仍以人力和经验为主,能利用“互联网+农业”技术指导生产经营的人较少,但他们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因此,就必须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和互联网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生产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这既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也是为了能搭乘“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快车,实现弯道超车的先决条件。第二级:塔身。在普及义务教育和扫出科盲的同时也要开办中等教育、网络教育、函授教育、成人教育等,着重培养创业青年、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基层干部、农村能人等,要建立“互联网+农业”知识培养体系,开设农业类、经济类、计算机类、营销类的专业课程,重点培养他们的网络市场分析能力、网络营销策略能力、控制物流成本能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能力、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等,使其具备指导“互联网+农业”在农村的应用及发展的能力,并发挥承上接下的塔身作用。同时,对于急需紧缺的人才也可采取订单培养、免费就学、合同管理、定向就业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分专业培养。第三级:塔尖。“互联网+农业”作为国家级战略课题,需要一批高水平人才(塔尖)开展“互联网+农业”区域战略性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规划,实现基础领域和关键技术突破,指导“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互联网+农业”不断向前发展。高水平人才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培养方式为:①高校培养。高校应设立“互联网+农业”的大学课程,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农学类、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具备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实力,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并鼓励他们毕业后返乡创业,指导“互联网+农业”区域发展;②委托代培。地、县、乡(镇)也要用派出去学习培训、委托代培等办法,培养一批人才。③引进人才。各区域根据“互联网+”农业人才的需求,可面向社会引进一批人才。这样的人才人数虽少,却是“互联网+农业”的上层设计、区域规划、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能手,让这一批人才将技术带到基层,推进“互联网+农业”工作,有助于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2.3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互联网+农业”是运用互联网技术从计划、生产、销售、服务、金融各环节改造、优化、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重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把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成为新型高效的生产方式。目前,“互联网+农业”的内涵已经不限于单纯的电商模式,还应包括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指导、农家生活改善咨询服务、农民组织发展的辅导、各类教育服务事项、农村社区发展及环境改善等内容;其目标也由单纯的增产增收发展到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从发展趋势看,“互联网+农业”的功能还将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为此,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人才的品德、知识、作风、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业者热爱“三农”,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各区域应教育基层干部、农业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及村民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积极参加“互联网+农业”知识的更新培训学习,苦练技能,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继芳,孔繁涛,吴建寨,等.“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3):167-170.

  [2]严纲.建造“宝塔型”的农村人才结构[J].社会科学,1985(3):

上一篇: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沿革:基于公共选择视角 下一篇: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