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10 09:27

  [摘要]我国农村电商扶贫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各地农村相继结合地区实情通过农村电商开展扶贫工作,由此诞生了如陇南模式、沙集模式等农村电商扶贫的模式。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我国现有的农村电商扶贫模式进行梳理,从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六种模式,分析这些模式的共性与差异,探讨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村电商扶贫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有关学者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思路,最后对我国农村电商扶贫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我国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所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电商;电商扶贫;扶贫模式

  写农村电商扶贫的论文还有“互联网+ ”农村电商扶贫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

  1引言

  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发文指出大力支持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于2015年将电商扶贫列入精准扶贫十大工程。通过发展农村电商,能够增加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实现多维减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电商承担着乡村振兴与扶贫减贫的双重重担。在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中,陆续产生了沙集模式、遂昌模式等农村电商扶贫的典型,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渗透、新技术与新思想的产生,又有新的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出现。本文在梳理当下主流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当下主流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共性与差异,发展其优势与不足,探索适用于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电商扶贫的模式和对策。

  2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概念

  “模式”一词早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魏书·源子恭传》中有“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这里的“模式”指的是事物的标准样式,故而农村电商扶贫的模式,指的是农村电商扶贫行动中的标准样式。农村电商扶贫的理念最早由汪向东教授提出,是指在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运用电子商务手段,以促进我国农村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我国最早形成的农村电商扶贫模式是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的农村电商发展方式,因地处沙集,该模式常被称为“沙集模式”,由汪向东于2011年在其论文中提出。此后的几年时间内,我国陆续出现了许多农村电商扶贫模式,有关学者常常以该模式产生地对其命名,如通榆模式、陇南模式等。需要注意的是,农村电商扶贫模式与农村电商模式存在着差异,农村电商扶贫是在农村电商之后出现的扶贫形式,因而某些地区虽然存在着自身特色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但与扶贫无直接关联,如“遂昌模式”“青岩刘模式”等,这些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命名方法与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命名方法一致,部分学者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会混淆二者的区别,本文所探讨的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均是与农村扶贫具有直接关联的模式。

  3我国农村电商扶贫的主要模式

  自2011年农村电商扶贫首次提出以来,随着各级政府的不断重视,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2015年国家将电商扶贫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农村电商扶贫,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涌现出一些成功典型,部分地区甚至已经由“农村电商扶贫1.0”向“农村电商扶贫2.0”乃至更高版本进行转型升级。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从当下诸多成功案例中选取6个,这些案例发生地位于我国的不同方位、不同省市,这些地方具有各自的特色,采取了不一样的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对这些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与对比,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将有利于我国农村电商扶贫的进一步发展。

  3.1沙集模式

  沙集模式在2011年就已形成,是我国最早形成的农村电商扶贫模式。沙集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该镇最初是典型的苏北农村,年年以人均不足1亩的盐碱地种植着水稻和玉米,收入很低,青壮年多依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但在2006年,以孙寒为首的“电商三剑客”开始尝试做简易家具电商,随后越来越多的村民投入到简易电商中,便形成了以“农户+网络+公司”为核心的沙集模式。这里的农户是市场主体之一,公司是农民建立的公司,网络是市场化的公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截至2016年9月底,沙集镇物流快递总收入达7.1亿元,拥有网商11696户,网店15869个,实体企业1693家,皇冠、双皇冠网店超100个,以及配套企业百余家。

  3.2砀山模式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该县2010年被授为“中国种植梨树面积最大的县”,但却是国家级贫困县,其原因便是长期以来未对本地的产业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农村电商的提出给砀山脱贫致富创造了机遇,在县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形成了“产业+基地+电商+贫困户”的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砀山县并于2015年选入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6年,国际商报将砀山依托本地水果产业发展农村电商进行扶贫的模式称为“砀山模式”。2017年,砀山县通过电商扶贫有效带动2318户贫困户、3369人增收,2016年来已带动1.26万户、2.51万人摆脱了贫困。

  4我国主要电商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

  4.1相似性

  通过梳理我国六大主要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其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采用产品销售式电子商务形态。本文梳理出的六大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均是通过互联网(主要是淘宝、微信、地方电商网站)销售本地主要农产品或工艺产品,这反映出我国农村电商扶贫尚处于较为浅层的初级阶段。(2)主要出售本地初级农产品。六大模式中有四种模式所依靠的增长源是本地特色农产品,且通常是未经过深加工或只经过简单处理的农产品,其原因主要是地方人才、资金与技术的缺乏,无法打造产业链,这反映出我国农村电商扶贫具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在后续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应考虑地方电商产业链的建设。(3)切实有效地达到了扶贫目的。六大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在当地政府采用后的2~3年内对地方精准扶贫工作起着巨大的作用,实现了大量贫困户的脱贫增收,有效降低地方贫困率,同时也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助力于非贫困人口的就业。(4)贫困户的切身参与。这六大扶贫模式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实现脱贫增收,与其中贫困人口的参与有着紧密联系,反观我国众多地区失败的农村电商扶贫案例均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和贫困户的分离。本文梳理的这六大成功模式中,贫困户参与方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开网店当老板型,这类人群通常是贫困户中的先进分子(有一定文化或学习能力,身体状况良好),他们自身往往可以在外地打工获得收入,其家中的突发事件是其致贫的主要原因,因此电商给了这类人在本地致富的机遇;第二类是给他人打工型,这类贫困人口通常是农村电商扶贫中的重难点人群,他们自身能力有限,往往无法自行创业,只好通过给本地的大户打工获取收入,由于地方农村电商的发展势头良好,因而他们也能获取一份还不错的收入。(5)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有许多农村地区的地方政府(通常是县级政府)规划在本地发展农村电商进行扶贫,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取得了显著成效,沙集模式等六大主要农村电商扶贫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开明与务实,在看到农村电商潜力的同时又能够尽其所能去落到实处,这是许多未能成功推行农村电商扶贫的地方政府所欠缺的。

  4.2差异性

  六种主要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模式的自身优势和适用情境不同:砀山模式中电商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帮扶能够保证贫困户的脱贫效果,适用于地方电商企业与贫困户规模相近或贫困程度不深的地区;陇南模式的优势在于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与切实参与,陇南丰富的农特产品与不错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发展农村电商的有利条件,因此该模式适用于有较好硬件基础和产品基础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青川模式较为特殊,其地震灾区的背景引起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时该模式的成功也离不开本地居民的团结一心,但总的来说青川模式相对其于五种模式的借鉴意义较弱;通榆模式中打造的本地品牌“三千禾”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其优势在于通榆本地极佳的杂粮种植基础,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有着需求,这给当地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三千禾”品牌的打造意味着该地区在基础农业的发展之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为贫困户提供了脱贫机遇,因此通榆模式适用于大面积种植特色农产品或大量养殖场所集聚的贫困地区。武功模式是六大农村电商扶贫模式中唯一不依靠简单销售农产品扶贫的模式,其优势在于武功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物流,由此成就了“买西北、卖全国”的武功模式,因此该模式适用于地理位置较为重要的地区,如湖南株洲、四川宜宾;沙集模式为最早成形的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其主导产业并非建立在传统产业至之上,因此沙集模式有其偶然性,但是偶然之中有其必然,沙集模式曾穷困潦倒、死气沉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除发展电商外别无它法,沙集镇有眼界的年轻人看到了电商这一脱贫致富的救命稻草,随后一发不可收拾,成就了后来的沙集模式,因此沙集模式适用于无明确主导产业的但有一定硬件基础的贫困地区。

  5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商扶贫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上述我国农村电商扶贫六种主要模式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农村电商扶贫现阶段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5.1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我国农村电商扶贫过程中,由于模式易复制及产品单一,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产业同质化和产品同质化。2006年,沙集镇东风村以孙寒为首的“电商三剑客”在做出大胆尝试并获得成功后,引得村民竞相模仿,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电商扶贫模式——沙集模式。由于沙集模式的易模仿性,该镇周边村落紧随其后发展简易家具电商,某些村落甚至有赶超之势。由于村落内部环境的相似性,同一地区的主要产品存在同质化,在模式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易出现内部网店之间的恶性竞争。产品同质化在该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初期能够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产业发展,但随着模式的日益成熟,在一定规模之后将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表现为该地区农村电商产值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难以显著提升以及由此伴随着的扶贫效果显著下降,除沙集模式外,我国大多数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均出现类型同质化现象,如堰下村依托花木资源优势大量销售干花,砀山大力发展酥梨和黄桃罐头行业等。

  5.2农民观念的落后

  汪向东在提到农村电商扶贫时曾谈道,沙集农村电商群体存在“多、小、散、弱”的现状,这暴露了沙集以农户家庭为主体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家庭为单位农村电商借助“农村电商+家庭发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效促进了增产,通过专业化分工,家庭中的每个人各展所长共同协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然而由于“小富即安”观念在农民群体的普遍存在,当农村电商为其带来一定收益后,农村家庭通常更倾向于满足当前现状,从而阻碍了农村电商的进一步扩张。此外,由于农民观念的落后,产权意识淡薄,进而存在侵犯专利权、商标权的隐患。如某些网商为谋取便利,随意选用别家店铺图片用于自己的网店,出现货图不符的情况。

  6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扶贫的政策建议

  6.1推进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化发展

  同质化严重是产业发展初期的表现,随着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逐渐成熟、农村电商产业的逐渐完善,同质化的产品已日渐影响到农村电商的发展。为改变这一困境,我国农村在发展电商扶贫过程中应注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由地方政府牵头,对当地农村电商发展进行宏观把握后,科学确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村为单位,建设农村电商产业园,实行集约化发展,改变以往各农村电商主体各自为阵的松散局面,协调全村资源,能够有效避免同质化发展。

  6.2促进农村居民教育与人才培养

  “小富即安”等小农意识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只有充分对农村居民进行现代化教育,才能根本改变小农意思的产生,一方面,地方政府与领头企业应当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先进电商企业的管理人员到村开展农村电商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电商技能,更要传导电商思维与互联网思维,扩展农村居民的眼界;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兼具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的人才,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电商从业者回乡创业,为农村注入电商发展的新鲜血液,提供人才支撑。

  7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农村电商扶贫主要模式的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农村能够通过电商扶贫实现脱贫的成功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或具有数量优势的资源;(2)当地农民对电商扶贫的积极参与;(3)政府高效落实的相关政策;(4)电子商务知识在农村的普及。由于各地发展状况的不同,导致各地电商扶贫模式亦不尽相同。各地之间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产品资源的差异性、政府扶持力度的差异性、企业参与的差异性、历史背景的差异性、物流运输便利程度的差异性。以电子商务进行农村扶贫的方式于2015年左右在我国兴起,发展时间短,扩散程度大,影响范围广,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同质化现象、农民观念落后、政府职能界定以及农村电商扶贫的马太效应。扶贫只是前期的工作,最终目标是让乡村居民富裕起来。在当今以及未来,我国电商扶贫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推进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教育与人才培养、确保地方政府正确行使职能、引导资源配置向弱者倾斜,能够带动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引导农村地区的转型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军。

  [参考文献]

  [1]张岩,王小志.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电商扶贫的模式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6(10).

  [2]李坤洋,刘日恬.电商精准扶贫研究现状与展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06).

  [3]邱碧珍.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世界农业,2017(06).

  [4]汪向东.沙集模式2.0一个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跟踪研究[N].人民邮电,2013-03-25(006).

上一篇:探析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模式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问题与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