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06 09:17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独特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高等农业院校在高级农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农业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农业新技术转化与推广等方面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新特征,深度挖掘了高等农业院校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矛盾和障碍,提出高等农业院校职能需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围绕人才培养、产业需求、市场导向、协同协作、自主创新等方面进行再矫正和再定位,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进行机制体制改革,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现代农业;重要作用;职能;再定位
写现代农业的论文还有5G时代下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创新设计,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对推动我国农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等新战略、新理念、新思路,要求农业高校进一步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最大限度地发挥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1-2]。
1高等农业院校对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等农业院校与其他农业部门或机构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高等农业院校农科教结合紧密,承担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任务的不同单位或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结合度紧密、易协调、效率高[3];二是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多学科联合的优势,以农为特色,生命、理学、工学、经济等多学科交叉,新兴技术嫁接传统农业催生农业科技新增长点需要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也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方向;三是高等农业院校的核心职能是培养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是国内农业高层次人才聚集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基地,聚集了近35%的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鉴于高等农业院校上述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农业高等院校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高等农业院校存在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结合现代农业的市场化、商业化,以及农业技术的先导性和产业链的延伸等特征,深度挖掘高等农业院校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机制体制上的矛盾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高等院校的评价考核仍然注重成果的产出、成果的数量,“唯论文、唯专利”等现象较为普遍,而对成果的质量尤其是可物化的技术考量较少,导致高等农业院校由成果“原产地”转变为成果“堆积地”;二是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转移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衔接不畅,究其根源仍然是成果的价值评价体系、利益分配机制等尚未建立;三是农业高等院校学科方向和专业设置多数沿用传统农业模式,新型、交叉学科领域和专业设置相对较少,尤其是工业化、信息化、材料化等与农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够,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四是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够灵活,多数学校实行的是本科“3+1”(3年理论学习和1年实践实验)甚至“3.5+0.5”(3年半理论学习和半年实践实验)人才培养模式,农业人才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显著降低,而且在人才培养上特色不明显,卓越农艺师、现代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等特色化人才培养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五是农业高等院校归属和业务指导单位多头化管理,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农业高等院校归教育部或地方教育部门管理,而业务指导上则有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甚至其他业务部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导致管理与指导相脱离,在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效率偏低。
3高等农业院校职能需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行再矫正和再定位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等院校需要破除壁垒,在定位和职能上重新认识,在任务和目标以及机制上需要改革创新[8]。农业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需要对现有职能进行再矫正、再定位,应围绕以下方面做文章。
3.1围绕人才做文章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布局、专业方向进行实时动态优化和调整,孕育交叉融合的新型培养学科方向;调整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积极构建以增强实践能力的“2+2”(2年理论学习和2年实践实验)培养模式和卓越农艺师、卓越工程师等各具特色新型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更加贴近现代农业发展的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高级农业人才和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的实用专业技术人才[9-11]。
3.2围绕产业做文章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学科链,根据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创新技术的需求,整合人才团队、平台基地和科研项目等学科发展的必备要素,进行合理布局和设置。抓住产业链的前端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抓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为重点,开展产业应用技术研究,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抓住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补齐高等农业院校在产业链末端的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供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短板”[12]。
4参考文献
[1]瞿振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高等教育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2-15
[2]陈剑.现代化标志与中国现代化状况[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3):11-15
[3]瞿志印,徐旭晖.高等农业院校在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优势与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8(8):3-5
[4]陈光,于彦华,林琳.构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多维立体”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2):3-6
上一篇:长乐区现代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中小企业与农村电商:博弈分析与路径选择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