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04 09:19
摘要:近年来,农村电商挺进农村市场蓝海,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和新渠道。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了农村电商参与精准扶贫面临的物流成本高、人力成本高、组织成本高等“成本烦恼”,从政策支持、电商企业有效融资、物流资源整合、专业人才引培、创新电商业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村电商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贫困地区释放更大的经济红利。
关键词: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精准扶贫;成本
关于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的论文范文还有合作社助力农村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农村电商发展形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驱动,各类电商企业挺进农村蓝海,为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农村电商作为“互联网+”条件下的一种新型企业形态,通过跨区域、跨时空、跨群体的链接,将农村贫困地区小农户与外部大市场有效对接,极大地革新了传统市场的交易结构与联结方式,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涌现了以农村电商为主体的平台经济,农村电商正处于政策红利窗口期。
(一)有利的政策环境,催生众多农村电商企业
在“互联网+”趋势下,2015年,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了促进本地电商巷战的相关政策扶持措施,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推力。例如,2015年国务院专门发文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内容,商务部也出台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等。农村电商在互联网时代具备了参加电商市场竞争的可能,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也纷纷转战农村电商市场,赋予了农村市场发展契机的重大红利。从国家层面看,农村电商发展势头强劲,据商务部委托映潮科技开展的大数据分析(《201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电子商务运行情况》)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为引领农村电商发展的排头兵,496个示范县的网络零售额达到近1700亿元,平均每个县的网络销售额近3.43亿,其同比增速较农村增速高出7个百分点。示范县以不到1/4的县市数量贡献了约1/3的农村网络零售额。据2018年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电商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显示,全国共有近66万个行政村,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已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域、超700个县和近3万个服务站。各种电商主导的淘宝村镇异军突起,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农村信息化加快推进,电商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传统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居民的消费方式进行了革新,催生了消费互联网。所谓消费互联网,就是通过借助互联网基础,为厂商和消费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消费平台。一方面,农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脑、智能手机用户不断增多,网购群体不断增加,正在生成以网购为主的新消费群体;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电商网购市场的逐渐饱和,农村电商网购市场拥有很大发展空间,农村网络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11亿,占农村常住人口总数的比重约为37%;自2016年开始,农村地区网络销售规模连续三年大幅增加,2018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销额达到6322.8亿元,占全国网销额总量的15.5%。农村电商发展迅速,不断冲击着农村传统的消费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二、当前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模式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电商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催生了一些新业态和新模式,活跃在扶贫领域。从参与主体类型看,农村电商发展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公共服务中心模式
公共服务中心模式是以政府主导建立农村电商平台,政府在平台建设和运营中占据主导地位,以电子网络技术服务和区域农产品品牌推介为主,弥补市场化农村电商扶贫的缺陷。该模式中,政府直接参与并指导电子商务平台运作,负责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运营和实施等具体工作,设计平台功能、组织架构、人员培训及产品推介等(康春鹏,2014)。由政府主导的农村电商平台以推进农村电商扶贫工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各级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够在短期内快速覆盖贫困地区,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特征。
(二)社企带动型扶贫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指以农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依托合作社或企业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将贫困农户纳入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进而通过产品销售带动农户增收。该模式由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在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方向和经营战略上具有独立性,适应农产品市场化需求,采取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的方式,将企业盈利与农户增收捆绑在一起,推动了农产品市场化进程。
三、农村电商扶贫面临的“成本烦恼”
从目前来看,我国贫困地区呈“小规模、大群体、分散化”的状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对项目、人才、资金等优势要素的吸引力不强,使农村电商在精准扶贫方面面临着高成本困境。
(一)物流成本:农产品非标准化,布局分散,配送成本高且服务低效
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农村电商的重中之重。物流是指销售活动中物质资料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所涉及的运输、保管、包装、装卸和信息五大环节经济服务活动。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小生产为主,村庄布局相对分散,农产品缺乏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督体系,致使物流企业接单分散在若干个小区域,物流配送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交通成本迅速增加,很多电商企业的物流配送服务仅裹足到县城范围,“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有调查显示,一些贫困县3公斤首重的快递价高达28元,按此标准计算,每公斤物流配送成本约9.3元,导致这些地区的农产品直接丧失了竞争力。尤其对一些偏远村镇而言,运输成本可能会更高。
(二)协作成本:农业主体众多、体系
庞大,生产行为“个体化”,企业之间协作成本高,未能形成全产业链式合作体系协作成本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缺少全产业链式合作。农业企业生产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与农产品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割裂,与农产品物流企业、批发销售企业之间缺少全产业链式合作,致使农产品从生产端到市场销售终端的成本增加。二是电商企业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尽管农村电商第三方服务企业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由于电子商务交易基础数据难以在企业间共享,造成电商企业之间信息孤立,增加了资源信息整合协作成本。三是农村电商物流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农村电商物流企业之间运营活动相互独立,即使同一区域物流企业也是各自为政,难以协同合作、降低成本。
四、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在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全覆盖建设。应充分借助国家政策机遇,发挥农村资源优势、网络优势、交通优势,积极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农村转型和农业升级。
参考文献
董坤祥、侯文华、丁慧平、王萍萍:“创新导向的农村电商集群发展研究——基于遂昌模式和沙集模式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10期。
康春鹏:“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农业网络信息》2014年第12期。
王超:“‘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的机遇、挑战及应对”,《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3期。
汪向东:“农村社会经济转型的新模式——以沙集电子商务为例”,《工程研究》2013年第2期。
上一篇:农村电商集群发展与电商人才合作培养研究 下一篇: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