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27 09:36
[摘 要]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从对生态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来看,国外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从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的研究重点和采用的研究范式也不尽相同。对过去近三十年(1991-2018)国外学术出版物上出版的生态语言学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描述生态语言学的源流、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豪根模式; 韩礼德模式
一、生态语言学及本研究设计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也被称为语言生态学(ecologyoflanguage),是近年来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生态语言学有两种主流研究模式,一种是“豪根模式(Haugeniantradition)”,另一种是“韩礼德模式(Hallidayantradition)”。“豪根模式”遵循豪根“把语言的社会或人文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的思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韩礼德模式”认同韩礼德“语言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观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对语言系统中的非生态现象进行话语批评,以期变革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构建“绿色”语法,从而促进自然界的生态和谐。“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折射出学者们在生态语言学的性质和学科定位上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语言学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框架之下,对语言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对语言的活力与生存状况开展评估,进而研究语言与自然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语言学应该致力于从微观的角度对语言系统中的非生态因素进行分析,语言和语言使用应该被看作是生态问题的组成部分。持不同观点的研究者们致力于在统一的语言学理论框架中建立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笔者将在梳理生态语言学源流的基础之上,对过去28年(1991-2018)在国外学术出版物上出版的生态语言学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描述国外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二、生态语言学的源与流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提出语言是生物体感情和精神活动的外在展现,语言的多样性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在本质上是相似的[2]。德国历史语言学家施莱歇尔(AugustSchleicher)指出,作为一种有机体,语言与其他生物体一样,也会经历“形成-发展-消亡”的过程[3]。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ErnstHaeckel)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以及其他有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4]。后来,生态学这一概念被运用到社会学中用以研究人类生态[5][6]398-405 和心理学中用以研究心理生态[7]255-272[8][9]。1959年,剑桥大学的学者崔姆(Trim,J.L.M.)在论述语言的变异问题时,使用了“语言生态学(linguisticecology)”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研究一个语言社区的语言变异及其功能”[10]9-25;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及人类学家沃哲林(Voegelin,C.F)等人在谈到地区方言时,也用到了这一术语[11]1-149。
三、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以生态语言学为研究内容的期刊论文数量持续增加,自2006年开始更是呈现出较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持续恶化,语言学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科使命感日益增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与研究兴趣日渐浓烈。虽然与语篇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其他语言学科相比,生态语言学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它是在“生态环境和生态危机”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从出版国家来看,绝大多数论文出版于美国和英国(n=61),其次是荷兰(n=10),这是由于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们,如Fill,Stibbe,Makkai,Halliday大多集中在北美和欧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也有学者开始进行生态语言学研究,如李国正在他的《生态汉语学》一书中,就谈到了语言的生态环境问题[23]。进入21世纪,我国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者除了译介国外的研究成果,也开始尝试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并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召开了首届和第二届届生态语言学国际研讨会。中国学者在生态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生态学与语言行为的关系以及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应着力于拓宽国际化视野,多多在国际会议及学术刊物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生态语言学的发展趋向
生态学发轫于19世纪中期,今天的生态学已经不再局限于自然生态,而是发展到了社会生态层面。生态学研究也已突破了某一专业领域的禁锢,生态价值观和世界观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视角。生态语言学源远流长,它顺应了时代主题,发展势头强劲。但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质和量都需进一步提升。因此,全球生态语言学研究者需要加强交流,通力合作,为建设世界生态文明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中国学者在开展本土化研究的同时,应该不断增强国际化意识,将研究成果及时呈现于国际社会,做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Couto,H.H.2014.Ecologicalapproachesinlinguistics:ahistoricaloverview[J].LanguageSciences,41.
[2]威廉·冯·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Schleicher,A.1873.Die DarwinscheTheorieund dieSprachwissenschaft[M].Aufl.Huischen,Weimar.
上一篇:汉语语体意识实证研究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