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27 09:33
[摘 要] 语体类别划分是语体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语体意识核心要素之一为对语体特征的把握。文章针对口语与书面语的划分,聚焦语体意识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语体隶属度判断和问卷调查,考察汉语母语者的语体识辨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汉语母语者对口语和书面语成分划分有基本的认知,但语体隶属度判断存在一定问题。(2)影响汉语母语者语体意识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个体语感差异、语体划分及界定不清。
[关键词] 语体; 语体意识; 语体能力; 语体分类
一、引 言
作为语言的交际功能变体,语体及其分类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丁金国较早提到语体意识问题① [1]。语体意识即语体自觉,其中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对语体特征的把握[2]。
可以看出,语体意识研究已经引起汉语研究领域和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关注。从已有研究来看,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均有所发展,但鲜有关于汉语母语者语体意识的实证研究。对一个人或一类人的语体能力做出准确把握,有利于教学、宣传等领域中相关的语言应用[5]。本文以汉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语体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思考汉语语体成分的划分。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将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共68名。这些研究生均为中国学生,是汉语母语者,普通话水平流利。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材料。“无论基于什么目的,或是针对什么参项进行语体能力实验,都必须围绕语言材料进行,但典型语言材料的遴选与确定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5]。经过仔细筛选,我们选取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作为研究材料,理由有三:第一,散文体,不同类别语体成分丰富;第二,熟知度高,由于高中语文教材的收录,研究对象对该文熟悉度较高;第三,具备完整的篇章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词为基本单位造成很难兼顾句法层面的语体问题。
2.研究步骤。研究语体意识,“在操作方法上,成分的离析和量化微分析应当是重要的实证性手段”,“可以表现为被试对实验材料语体隶属度的判断”[5]。据此,本研究让研究对象将研究材料中的语言成分按语体进行分类,即判定材料中成分的语体隶属度。
三、研究结果
口语成分和书面语成分标注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1)总的来看,书面语成分频次远高于口语成分;(2)无论是口语成分还是书面语成分,词语均多于句法格式。
(一)口语成分标注结果
1.词语标注结果。在本研究中,口语成分中的词语共有231个,总频次为759。其中,频次为1的词语共118个,占口语词语总数的51.08%,包括“名字”“独处”“风流”等。可以看出,标记出的口语词语虽然很多,但对某个词语是否属于口语词存在较大分歧。频次为5及以上的词语共45个,仅占口语词语总数的19.48%,但总频次为461,占口语词语总频次的59.33%,具体结果见表2。
2.句法格式标注结果。在本研究中,口语成分中的句法格式共有120 个,总频次为467。其中,频次为1的句法格式共45个,占口语句法格式总数的37.50%,包括“且+V”“马路上”“如鬼一般”等。频次为5及以上的句法格式共29个,仅占口语句法格式总数的24.17%,但总频次为294,占口语句法格式总频次的54.54%,具体结果见表3。
(二)书面语成分标注结果
1.词语标注结果。在本研究中,书面语成分中的词语共有303个,总频次为2490。其中,频次为1的词语共109个,占书面语词语总数的35.97%,包括“挨着”“名曲”“高楼”等;频次为5及以上的词语共116个,占书面词语总数的38.28%,总频次为2182,占书面语词语总频次的比例高达84.77%;频次为20及以上的词语共36个,占书面语词语总数的11.88%,总频次为1341,占书面语词语总频次的比例达52.10%,具体结果见表4。
2.句法格式标注结果。在本研究中,书面语成分中的句法格式共有145个,总频次为598。其中,频次为1的句法格式共64个,占书面语句法格式总数的44.14%,包括“高高低低”“过人头”“出浴”等;频次在5及以上的句法格式共33 个,占书面句法格式总数的22.76%,总频次为392,占书面语句法格式总频次的比例达51.24%,具体结果见表5。
四、分析与讨论
(一)语体意识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从语体隶属度判断结果来看,汉语母语者对口语和书面语成分划分有基本的认知。比如,“打着朵儿”,70.59%的被试都认为这是一个口语成分,而没有人将其归为书面语成分。类似的口语成分还有“带上门”等。又如,“朗照”“幽僻”“弥望”“颇”“约略”“霎时”“蓊蓊郁郁”“袅娜”“凝碧”等,70%以上的被试均认为是书面语成分,而极少有人归为口语成分。这些词语很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明确标注为 <书>,如“颇”“蓊郁”“袅娜”“弥望”等。
(二)语体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语体意识的培育与人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有关,但更多是后天经过环境的培育而发展起来的”[3]。
五、结 语
本文以语体意识为研究内容,以汉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语体隶属度判断和问卷调查,研究了汉语母语者的语体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并围绕汉语语体划分和语体意识研究及培养进行一些思考。语体意识是人脑中存在的,其内在性决定了对其研究的难度[11]。另外,对语体意识或能力的测量不可能是完全精确的,存有一定的模糊度,但采取实证方法进行研究是重要和必要的[5],本文尝试进行探索。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可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1)研究材料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判断语体特征时,被试在一定程度上受所选文章体裁、年代的影响。另外,虽然篇章可以兼顾句法层面的语体问题,但篇章构成要素数量繁多,容易出现不可控的现象,结果或许不够理想,今后可在研究材料方面进行一定的完善。(2)研究内容问题。语体能力可分为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评价能力表现为被试对不同类型语体和不同语言材料的识辨能力[5]。本研究可视为对语体评价能力的研究,今后还可对语体表达能力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丁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体意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2]丁金国.语体意识与语言运用[J].修辞学习,2005(3).
[3]丁金国.语体意识及其培育[J].当代修辞学,2010(6).
[4]潘世松.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体意识的思考[J].修辞学习,2007(5).
[5]吴春相.语体能力的实验方法刍议[J].当代修辞学,2014(4).
上一篇:中国古代石刻诗文功用论 下一篇:生态语言学的源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