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石刻诗文功用论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27 09:30

  [摘 要] 中国古代石刻诗文之功用主要有:以石刻诗文求万古流芳;以石刻诗文发布朝廷告示和乡规民约;以石刻诗文记载各类历史尤其是文人游史和思想怀抱;石刻诗文之校勘功用;石刻诗文之教化与多元激励作用;石刻诗文对文学发展之作用;石刻诗文之防止纷争作用;石刻诗文之文学传播作用;石刻诗文之教习日常生活知识功用​‍‌‍​‍‌‍‌‍​‍​‍‌‍​‍‌‍​‍​‍‌‍​‍‌​‍​‍​‍‌‍​‍​‍​‍‌‍‌‍‌‍‌‍​‍‌‍​‍​​‍​‍​‍​‍​‍​‍​‍‌‍​‍‌‍​‍‌‍‌‍‌‍​。

  [关键词] 古代文学; 石刻诗文; 功用研究

  石刻是一种独特文献​‍‌‍​‍‌‍‌‍​‍​‍‌‍​‍‌‍​‍​‍‌‍​‍‌​‍​‍​‍‌‍​‍​‍​‍‌‍‌‍‌‍‌‍​‍‌‍​‍​​‍​‍​‍​‍​‍​‍​‍‌‍​‍‌‍​‍‌‍‌‍‌‍​。《古代石刻通论》认为:“中国古代先民用刀在石头上刻字、写文章的历史,差不多与汉字产生、发展同步​‍‌‍​‍‌‍‌‍​‍​‍‌‍​‍‌‍​‍​‍‌‍​‍‌​‍​‍​‍‌‍​‍​‍​‍‌‍‌‍‌‍‌‍​‍‌‍​‍​​‍​‍​‍​‍​‍​‍​‍‌‍​‍‌‍​‍‌‍‌‍‌‍​。当汉字刚刚出现时,也就开始在石头上刻写了。”[1]2 自石刻产生之后,历朝历代绵延不绝。尤其是其中的石刻诗文更是受各朝代重视。那么,石刻诗文之功用究竟何在? 针对此问题,笔者试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探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中国古代石刻诗文功用论

  一、以石刻诗文求万古流芳

  中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三不朽”之说。如叔孙豹曾云:“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1001 此“三不朽”成为中国古人共同的追求。而如何在有德、有功、有言之后实现万古流芳之目的,古代有多种方式方法,如一些人将其德行功绩言论铸录于钟鼎之上,一些人印刻于瓷器古木表面,当然更多的人是将其书录于纸质文献当中。然而,还有一种相对而言较为常用和被世人钟爱的方法,那便是刻录于石上以求不朽。原因很简单,一是全国各地均有,只是多少不一而已;二是其花费较少,不过是请匠人帮助刊刻付些劳务费而已;三是其与纸质版相较,更不易腐败变质。至今所见一些石刻诗文即便历经数百年依然完好无损和清晰可辨;四是其最为令人兴奋的是直接面向大众。一些石刻诗文从刊刻的首字开始便已受到老百姓的注意,万古流芳之目的其实自那时起便已逐步实现,其速度相较于纸质版本的付印发行而后才为百姓所知要迅速得多。

  二、以石刻诗文发布朝廷告示和乡规民约

  此类诗文以南方居多,广西尤甚。例如广西在发布朝廷命令告示和乡规民约较为重要的篇目就有《都察院禁革六害碑记》《禁滥派船夫碑》《严禁征收钱粮重耗碑记》《都察院禁革重耗碑记》《淋田源禁砍水源林木碑》《禁滥派夫役碑》《奉上禁革陋例碑记》《奉县封禁坑场碑》《奉府示禁碑》《众立禁碑》《禁凿石山告示》等,共200多处(方)。发布朝廷命令较具代表性的如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九日官方所刊刻的“淋田源禁砍水源林木碑”云:“萧推爷禁示榜谕:…… 淋田一源,出自天仙而来,分派下灌,何啻千百余亩。然山阴则源润,虽有旷旱,不竭​‍‌‍​‍‌‍‌‍​‍​‍‌‍​‍‌‍​‍​‍‌‍​‍‌​‍​‍​‍‌‍​‍​‍​‍‌‍‌‍‌‍‌‍​‍‌‍​‍​​‍​‍​‍​‍​‍​‍​‍‌‍​‍‌‍​‍‌‍‌‍‌‍​。故培养山林,滋润源头,亦至理也。曾经吴成举赴州,告给示禁伐,第彼意在利市,假公济私。以一人禁,以一人伐,而数十年巨木欲卖尽矣。……所有水源林木,务在培养茂盛,则源不期裕而自裕矣。……系国课民命,敢有违禁,擅取一木一竹者,许七排指名呈究,定行严治不贷,特禁示。”[6]395 此石刻文以公文的形式,在进行恰如其分的说理之后,发布了禁止乱砍水源林木的具体规定(这在事实上就是当时一个地方的法律法规),这在古代可谓一个惯例。

  三、以石刻诗文记载各类历史尤其是文人游史和思想怀抱

  据统计,现存中国古代石刻诗文作者(不包括仅题几个字的诗文作者)在10000位以上。仅明清石刻诗文作者,就有6000位以上。这些作者当中不少都是其所生活朝代较有名气甚至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其所作诗文颇有影响力。如唐代韩愈撰有众所周知的名篇《柳子厚墓志铭》刻石于当时的柳州府(现石刻存于柳州市柳侯祠);宋代范成大、张孝祥、张栻等名家在广西期间均撰有诗文并刻石当地;明清时期撰作诗文并刻石之当时名家更多、篇章更富。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前后七子”中之大多数人、“吴中四才子”、胡应麟、顾璘、付振商等就留有诗或文。杨慎就曾在正德年间于四川泸县留下石刻诗歌一首,诗云:“本为入山医病鹤,逢师缘会大乘禅。世人不解华严偈,妙谛原从药品传。香馔每添灵草味,黄金即布杏花田。原随丈宝维摩地,三管箜篌别有天。”[5]148 此诗记录了明代著名文学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侨居泸县,且所具有的向往归隐、与世无争的佛家思想。又如在明代被称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石刻诗歌《田家》云:“溪流浸茅宇,短檐挂犁锄。柔桑交午阴,幽禽时相呼。稚子跨犊眠,梦归候朝驩。稼翁择其劳,暂往携陶壶。老妻督少妇,择茧停辟纑。轻雨日日零,群苗尽怀苏。”[7]248 此诗鲜明地表现了祝枝山所具有的关怀乡村老百姓劳作生活的朴素情怀,写得质朴无华,感情流露自然真切,可谓是那个时代难得的文质兼优之作。

  四、石刻诗文之校勘功用

  综观中国古代石刻诗文,可知其有一个较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它可以与纸质版的诗文互为校勘,据此可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是利用石刻纠正纸质版录字之误,如俞大猷所作之《题百寿岩诗》,其中有一句诗大多数纸本均为“柔化刚克功常罔”。而根据实地查验,可知其事实上为“柔作刚克功常罔”。此为录者将“作”字错认成了“化”字导致错讹,是不熟悉书法之故。其次是利用纸质版内容校纠石刻刊刻之误。例如在广西全州县湘山上所作诗余作品《古湘山怀古·念奴娇》之作者被刊刻成“顾潾”,这很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当时在全州任职的官员便是贬官“顾璘”,且当时当地志书当中便有“顾璘”于当地为官且在湘山刊刻文学作品之记录。

  五、石刻诗文之教化与多元激励作用

  古代石刻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便是欲通过石刻对老百姓进行直观生动的思想教化,以便人们顺从他们的思想,听从他们的命令。因此,在刊刻内容的选择上朝廷是颇为重视的,以努力使石刻诗文的内容与朝廷期望人们所形成的思想相一致。亦正因此,选择那些能够劝导人们要忠于朝廷和要具有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诗文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刻于明代的劝忠歌云:“世有欺罔臣,尸素甘碌碌。视君如路人,视民如草木。但知全身躯,岂解识心腹。嗜欲骥奔泉,贪贿犬获肉。上不畏天宪,下不畏冤狱。苟便一己私,不顾一路哭。……”[16]76 诗歌通过抨击不忠之人的各种不良行径,让人尤其是朝廷命官能够引以为戒,争为忠实良臣。另外,还有劝智即劝人读书的《四时读书乐》石刻,共刊刻前人四首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诗歌云:“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17]6786 再如较具有代表性、综合性较强的涵峰所题清代题画石刻诗歌云:“天生忠孝竹,节义傲风霜​‍‌‍​‍‌‍‌‍​‍​‍‌‍​‍‌‍​‍​‍‌‍​‍‌​‍​‍​‍‌‍​‍​‍​‍‌‍‌‍‌‍‌‍​‍‌‍​‍​​‍​‍​‍​‍​‍​‍​‍‌‍​‍‌‍​‍‌‍‌‍‌‍​。桥梓垂青史,乾坤许并芳。”[18]205 显而易见,忠孝思想的高扬成了此诗的主题。另外,还有不少表现符合当朝重要思想导向的诗文,篇幅所限,不另举例。

  通过法律文书,老百姓懂得了原告与被告各自在法庭上应为之事,以及打赢官司需要具备的理由和证据等。同时,法律文书还让天下百姓知晓如果不服从判决可以上诉以及有关要求和时限等等。简言之,此类法律文书不仅能够起到教育百姓遵纪守法、据法维权的重要作用,还起到教会百姓有关法律常识之实际宣传作用。这些做法在当代社会仍有传承发展之必要,确实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自强,吴梦麟.古代石刻通论[M].紫禁城出版社,2003.

  [2]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下册)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M].岳麓出版社,1991.

  [3]杜海军,辑校.桂林石刻总集辑校[M].中华书局,2013.

  [4]杜海军.融水摩崖确证司马光书《家人卦》[N].光明日报,2012-12-10.

上一篇: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下一篇:汉语语体意识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