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27 09:27

  [摘 要] 作为文学经典问题域中的一个子问题,文学经典化问题主要侧重于研究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文学经典的概念与特征,文学经典的形成,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以及文学经典和政治权力、传播媒介、大众阅读、学校教育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研究​‍‌‍​‍‌‍‌‍​‍​‍‌‍​‍‌‍​‍​‍‌‍​‍‌​‍​‍​‍‌‍​‍​‍​‍‌‍‌‍‌‍‌‍​‍‌‍​‍​​‍​‍​‍​‍​‍​‍​‍‌‍​‍‌‍​‍‌‍‌‍‌‍​。作为一种理论风潮,文学经典化研究近年来渐趋平静,各种已经阐明或未明的观点暂时被搁置,文学经典化研究作为方法论的意义则凸显出来,以之作为方法对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经典化历程进行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文学经典; 经典化; 研究现状; 研究趋势

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文化具有继承性,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传统而存在。作为代表“传统”的一种显性标识,“经典”文本在文化序列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经典’是帮助我们形成一个文化序列的那些文本。某个时期确立哪一种文学‘经典’,实际上是提出了思想的秩序和艺术秩序确立的范本,从‘经典’的角度来参与左右一个时期的文学走向。”[1]223 学界对于文学经典的形成通常有两种观点:本质论或者建构论。但两种观点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具有统一的一面。“建构”是基于文学经典本质的“建构”,“本质”则是在建构的过程中累积或是流动的“本质”。相对于讨论“经典”的定义,我们更应关注“经典”形成的不稳定性,它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所表现出的文学变迁。文学经典化问题庶几成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并因其理论具有的当代意义呈现出一定的“在地性”。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背后的权力话语多样且隐蔽。本文将对文学经典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尝试对文学经典化研究的趋势做出探讨。

  一、文学经典化问题的由来

  文学经典,简而言之,即经典的文学作品。从学术角度考察,文学经典的定义复杂且莫衷一是。大致而言,文学经典是指具有恒定性价值、长久流传的文学作品。文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大约是伴随19世纪末现代大学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文学研究逐步制度化、专业化而出现的。20世纪的前半期,西方文学经典建立并在体制上得以确认,T.S.艾略特、F.R.利维斯、诺斯洛普·弗莱等是重要的文学经典遴选者,作者、天才、传统等是他们常常考虑的理论范畴。此时经典体系的构建被看作一个自然的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方面,西方社会运动风起云涌,黑人、妇女、少数族裔等群体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学术上多元文化研究崛起,解构主义与后现代理论开始了对各种传统的质疑和颠覆。文学经典在此背景下受到重新审视。1981年,莱斯利·费德勒和霍斯顿·贝克主编的《英语文学:打开经典》出版;1982年,彼得·威德逊编辑的《重读英国文学》问世;1983-1984年,美国著名杂志《批评探索》刊登了一系列以文学经典为主题的讨论。自此至20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经典的研究和论争蜂起。“从‘英语文学’教学大纲应包括什么内容,到关于‘文学’价值,关于评估不同的文学作品的标准,甚至关于文学自身范畴的有效性,总之,文学研究的全部‘标准’中被公认的概念,都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在论争中,诸如‘谁的经典’、‘谁维护着何种经典’、‘如何鉴别经典’、‘经典有无统一的标准’……这样的问题得到热烈讨论。”[2]5

  二、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的现状

  文学经典的内涵及其经典性的所指,关乎文学本体的内在规定性,即文学从本质上是社会伦理的还是审美的、是语言本体的还是形象本体的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虽然关于文学的本质仍不无讨论的必要,但从“经典化”问题入手开展文学经典问题的研究更具可行性,也更能带给我们更多有益的启示。

  西方尤其是美国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有“文化战争”之称,参与讨论的学者众多,著述丰富。其中,荷兰学者D.佛克马、E.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美国学者约翰·杰洛瑞《文化资本:论文学经典的建构》等著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美国华人学者孙康宜《经典的挑战》是较早运用文学经典理论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著作。西方学者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是丰富和多元的,其主要议题集中在文学经典作品的文本特征、阐释与阅读,文学经典的遴选、体制化,文学教育与人文学科的命运,以及文学经典与教育改革、文化、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关于文学经典的研究,西方学者已开展得相当丰富和深入​‍‌‍​‍‌‍‌‍​‍​‍‌‍​‍‌‍​‍​‍‌‍​‍‌​‍​‍​‍‌‍​‍​‍​‍‌‍‌‍‌‍‌‍​‍‌‍​‍​​‍​‍​‍​‍​‍​‍​‍‌‍​‍‌‍​‍‌‍‌‍‌‍​。他们不仅基于文化研究的多种视角对文化经典的建构和解构进行了深入剖析,而且充分利用现代的文学文化理论对西方文学经典的传统进行了盘点和检视。如约翰·杰洛瑞等学者将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引入文学研究的讨论,视野宏阔,见识深邃。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学者的研究仍是以欧美文学经典为蓝本,具有深深的西方文化背景的烙印。

  三、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的趋势

  文学经典问题的出现有其时代语境,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理论、多元文化思潮、解构主义思潮等理论流派席卷几乎各个学科,不得不承认,他们是睿智的,把固有的东西打碎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但也要看到,若因此把历史和价值引向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则又是危险的。文学经典的形成不是理所当然的,一定意义上是权力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和读者等各种因素建构的产物。虽然文学经典有其固有的特征和价值,但看到和分析其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理解经典,完成对经典的“祛魅”并重新认识经典,乃至重新认识“文学”自身,是有其自足的意义和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阎景娟.文学经典论争在美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5(3).

  [4]南帆.文学经典、审美与文化权力博弈[J].学术月刊,2012(1).

上一篇:2018年江苏省淮北地区夏播玉米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下一篇:中国古代石刻诗文功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