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催化氧化技术与其他净化技术的比较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21 09:49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但家装带来的甲醛等气态污染物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为此针对甲醛开发出许多净化技术。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净化甲醛和voCs技术,可以在室温下将甲醛催化分解,净化彻底,无二次污染,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成为近年来研究和应用的热门。综述甲醛净化技术,总结催化氧化技术与其他技术的优缺点,展望空气净化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工程;甲醛催化氧化;吸附;光催化;低温等离子体;绿植

  子,是导致化学物质过敏症的主因。甲醛作为vOCs的一种,沸点较低,常温下以气态存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H,0和乙醇,对人体健康存在刺激、致敏以及致突变危害。人体长期吸入甲醛,可导致头晕头痛、乏力恶心,甚者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更甚者诱发血液病等病变发生,而孕妇长期吸入甲醛可导致胎儿畸形,因此,甲醛对人体的危害性不言而喻。甲醛及苯类voCs大多来源于建筑材料,人造板、涂料和油漆是甲醛挥发的主要来源,生产这些建材原料离不开甲醛,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甲醛会持续释放到大气中,形成游离危害物,而室内较为密闭,空气缺乏流通,甲醛聚集后超标成为新房装修后的常态,建材中的甲醛释放彻底需要数年,这是一种潜在的持久危害,因此甲醛的净化技术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甲醛净化技术,总结催化氧化技术与其他技术的优缺点。

甲醛催化氧化技术与其他净化技术的比较

  1甲醛净化技术

  1.1 催化氧化技术

  催化氧化技术是指在催化剂作用下、一定反应条件下将VOCs转化为CO,和H,0的技术,已广泛用于有机废气的处理。其关键在于催化剂的开发,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差异巨大,传统催化氧化甲醛需要较高温度,在室内空气净化中难以推广,因此,人们专注于开发低温催化氧化甲醛催化剂。

  早期Saleh JM等[]发现,甲醛在含有Ni和Pd组分的氧化物薄膜上可分解为C02,150 ℃时甲醛可完全分解,此后报道的许多甲醛氧化催化剂在(50 ~150)℃基本可以实现甲醛的完全转化,但低温催化氧化甲醛一直未突破,直到2005年,Zhang C等[2]研究多功能氧化催化剂Cu/A120,在甲醛氧化中的催化性能,发现该催化剂在室温下可将甲醛氧化为甲酸盐并吸附于催化剂上,同时在氧气气氛中升温,甲酸盐被原位催化氧化,进而分解为CO2和H20,由此考虑Pt族金属催化剂对甲酸分解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以此作为突破,成功开发出PV/TiO2催化剂[3]

  1.2 吸附技术

  吸附技术是利用多孔材料优异的吸附性能吸附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该技术净化效率高,富集功能强,几乎适用于所有有害和恶臭气体的吸附净化[13]。吸附技术的关键在于吸附材料,常见的吸附材料有活性炭、沸石和分子筛等,多孔材料的吸附一般为物理吸附,是一可逆过程,可以通过吹洗、加热、减压或微波等再生吸附剂。活性炭是空气净化器中通用材料,廉价易得,吸附性较好,而沸石和分子筛在工业治废中应用较多,如沸石轮转浓缩技术等。

  2甲醛净化技术比较

  甲醛净化技术的优缺点并存,既有治标的方法,也有治本的方法,表1为甲醛净化技术的比较。由表1可见,催化氧化技术作为新型技术,处理甲醛最为有效,转化彻底,目前已经能实现低温催化甲醛,在高于15℃即可将甲醛催化转化为CO2和H,0,为了克服贵金属催化剂昂贵的问题,常常将低温催化氧化甲醛的粉体催化剂涂覆于吸附材料上,这样既保证了甲醛的快速吸附,又保证了甲醛的快速分解,成为空气净化中最有前途的一种复合技术。

  3结语及展望

  甲醛净化技术多种多样,其中,催化氧化技术成为近年来进步较快的技术,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室温下可将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从根本上消除了对生命健康的危害,但高活性和长寿命的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高,阻碍了其推广使用。吸附技术应用较广泛,但不治本,存在可逆吸附致命的缺点;光催化技术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未深入,目前还不能实现可见光光催化,其产生的粒子碎片是否重整生成二次污染物,还未有定论;绿植在家庭装饰中美观大方,让人神清气爽,但净化空气效率较低。

  甲醛净化技术都具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将各个技术联合应用,尽最大可能净化甲醛和其他有害物,目前空气净化器中有吸附-光催化、吸附一催化氧化及光催化-低温等离子体等复合技术的应用案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信不远的将来,能推出更好、更实用的空气净化技术。

  参考文献:

  [1]Saleh J M,Hussian S M.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surface decomposition of fomaldehyde and acetaldehyde on metal films nickel,palladium and aluminium[J].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Faraday Transactions,1986,82(82):2221-2234.

  [2]Zhang C,Shi X,Gao H,et al.Elimination of formaldehyde over Cu-Al,0,catalyst at room temperatu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2005,17(3):429-432.

上一篇:高职高等数学教材建设探索 下一篇:吉林市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