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21 09:54
【摘 要】吉林市作为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典型,拥有国家级水稻生产示范区、丰满-蛟河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区)、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和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等诸多荣誉。目前吉林市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对发展模式进行转变,因此本文将探讨吉林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相关对策以解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吉林市;生态文明;农业生态文明
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论文范文还有基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为吉林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大板块功能明确,特点突出,是吉林市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布局。
1 吉林市农业生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种植业结构单一决定了传统农业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规模经营效益不突出,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 75%,占种植业总面积的 64.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领军型的种养殖加工企业少,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过腹转化不足,粮油、畜禽等类别初级加工产品占全产品种类的90%;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初加工企业占70%,大豆卵磷脂、玉米胚芽粕、玉米蛋白粉等精深加工项目缺位。
1.2 农村环保设施薄弱决定了农村污染物处理率偏低
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居高难下的同时,废弃农膜、秸秆、稻壳,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还没得到有效治理。农药年施用量3138吨、地膜2080吨、化肥折纯12万吨;畜禽尿液年产生55.8万吨、粪便73.8 万吨;秸秆年产生 500 万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任重道远,村屯改水改厕,保证农村环境整体提升,也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难题。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村生态文明的提升。
1.3 农产品的增产导向决定农业资源的高强度利用
吉林是农业大省,肩负着“稳产量、保供给”的重任,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粮油、畜禽及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增产压力依然很大,这说明吉林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2 吉林市农业生态发展思路和措施
2018 年吉林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吉林省东中西三大板块”的重要布局和“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的要求,提出的“六个吉林”的重要部署和建设“旅游文化名城、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目标都将“生态发展”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优、节、保、创、服”5个方面狠抓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2.1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发展生态效益新农业
(1)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政策优势、地处长吉两市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地域优势和所辖5镇36村的 35 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绝佳农业基础优势,扎实推进万昌、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紧紧把握国家、省惠农政策,敢破善立,先行先试,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环境整治和温泉农业产业带建设上实现突破;先导区围绕“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目标,创新实践了“6+6”生产经营模式。即把握“种子选育、测土施肥、病害防治、农机作业、精深加工、品牌销售”6 个关键环节,集成“土地流转、社会服务、基础建设、溯源管理、农村电商、金融服务”6个支撑要素,实现全过程绿色可控生产、全产业链深度融合。2016年内计划投资27.5亿元,35个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未来将先导区打造为引领吉林市农业生态文明发展的样板区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
(2)以“三大板块”农业发展格局为基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遵循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均衡发展的原则,最大程度优化农业产业的空间结构,促进各产业优势发展区最大程度的集约、高效发展,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特则特、宜非则非,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三大板块特色突出、成绩显著。城市周边板块,园艺特产园区面积年稳定增长2400亩,形成了33个核心休闲采摘园。平原区板块,万昌-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发展势头强劲,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公顷;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8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永吉县被列为国家绿色水稻生产示范区,九月丰家庭农场同国家粳稻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设立吉林国家粳稻研究试验站。山区半山区板块,蛟河市、桦甸市被列为长白山人参主产县(市),桦甸市金牛牧业繁育的桦甸黄牛、蛟河市天一冈山黑牛公司繁育的吉林黑牛已成为吉林精品牧业的支撑产品。
2.2 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的有序性
(1)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统筹利用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 的要求,“十二五”期间,累计建成11万公顷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2016 年,吉林市继续投资 1.5 亿元,建成1.1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加强渠系建设,完成星星哨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修建支渠、斗渠和末级渠系,提升了农田给排水能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在城区和永吉、舒兰、蛟河实施田间道路、排灌渠道、农田防护等工程。
(2)开展黑土地治理试点工作。加强秸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以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应合理使用地膜,及时揭膜或使用可降解地膜,有效保护土壤永续利用。舒兰市黑土地治理工作试点稳妥推进,推广增施有机肥技术4万亩,应用秸秆腐熟剂还田12万亩,控水控药控肥 600亩。
3 结 论
吉林市的农业发展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诸多方面也获得了很多显著成绩,吉林市在未来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继续以丰富的农业资源环境为基础,遵循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和要求,根据吉林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探索和开发适合吉林市农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模式,并不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落实责任,完善和健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机制,加大对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农业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使吉林市的农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冯秀萍,林卿.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发展演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31-136.
[2] 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神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一点体会[J].生态建设,2013 (1):81-83.
[3] 朱立志.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 232-238.
上一篇:甲醛催化氧化技术与其他净化技术的比较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用植物养护设备开发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