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14 10:01
摘要: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种植主要病害之一,是我国东北地区常见玉米病害之一,会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土壤带菌和种子带菌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其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严重影响玉米产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在防治方面主要采用农业防治和药物防治。现介绍粮饲兼用型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防治。
关键词:粮饲兼用型玉米;丝黑穗病;症状;传播途径;防治
粮饲兼用型玉米是近年来黑龙江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因此不但可以收获籽粒,并且青绿的茎秆还可 以 调 制 成 青 贮 料,可以决定秸秆处理的难题,为畜禽养殖提供丰富的饲料来源。影 响其产量的主 要 原 因 是 发 生 病 虫 害,粮 饲 兼 用 型 玉米的主要病 害 较 多,其中玉米丝黑穗病是常见病之一,又可称为乌米、哑玉米,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该病扩展蔓延速度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会给玉米种植带来较为严重 的 后 果,导 致 产 量 大 幅 度 下 降。虽 然近年来防治 技 术 在 不 断 进 步,但是该病仍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
1 发病原因
1.1 品种特性
粮饲兼用 型 玉 米 的 品 种 繁 多,不 同 品 种 的 抗病能力不同,另 外,即 使 具 有 抗 病 能 力 的 品 种,在种植的过程中会出现品种的变异。而这类品种大量种植是导 致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的 主 要 因 素 之 一,并且该病的病 原 菌 可 能 会 出 现 新 的 生 理 小 种,导 致所种植 的 粮 用 型 的 玉 米 品 种 原 有 的 抗 病 能 力 丧失,而感染此病。
1.2 种植不科学
玉米宜轮作,不宜连作,如粮饲兼用型玉米长期连作,则会导致土壤中病菌的数量增多,发生该病。或者在种植时如果种子带菌,没有进行消毒、药剂拌种,或 者 在 播 种 前 没 有 将 地 中 的 病 株 和 残株清理干净,导致土壤中的病菌量增加,造成该病发病率升高。另外,如果在选择肥料时,使用没有充分腐熟农家肥,肥料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和虫卵,使用这样的肥料,也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3 土壤条件不适宜
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土壤的温度、湿 度 与 该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土壤 的 温 度 在15~30℃ 时更利于病菌的侵入,其中以 在25℃时的 发 病 率最高,土壤的 湿 度 过 高 或 者 过 低 都 不 适 合 病 菌 的侵入,当土壤的湿度低于12%或者高于29%都不利于该病的发生,一般在20%的条件下发病率最高。
2 传播途径
2.1 土壤带菌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该 菌 主要以冬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有 些 则 是 混 入粪肥或者黏 附 在 种 子 表 面 越 冬,其中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孢子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较长,一般为2~3年。玉米雌穗吐丝期时冬孢子开始成熟,然后落到土壤中,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生成浸染丝,在种子发芽或者幼苗刚出土时浸染胚芽,有的在2~3叶期也发生侵染,并很快的扩展到茎部,并沿生长点生长,在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进入花器原始体,侵入雌穗和雄穗,最后破坏雄花和雌花。
2.2 种子带菌
种子带菌 是 该 病 发 生 的 另 一 重 要 途 径,也 是远距离传播 的 主 要 途 径,冬孢子在玉米雌穗吐丝期成熟后除 了 大 量 的 落 到 土 壤 中,还 有 部 分 落 在收获期的种子上。越冬的厚垣孢随着发芽的种子也开始发芽,从 玉 米 的 白 尖 期 至4叶 期 都 可 以 入侵,最后到达 生 长 点,随 着 玉 米 植 株 生 长 发 育,进入穗部,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的冬孢子。
3 主要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的基 部 膨 大,形 成 一 包 黑 粉,影 响 雄 穗 的 形成,雌穗受害后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了苞叶外,整个果穗成 为 一 包 黑 粉 和 散 乱 的 丝 状 物,严 重 影响玉米的产 量。另 外,患病玉米不同的生育期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避免该病发生的最主要的措施。首先要选择 优 质 的 抗 病 品 种,选种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产量高的品种。确定好品 种 后,在种子的选择时要注意选择颗粒饱满的新种子,这样的玉米种子发芽出苗快、抗病能力强。
4.2 化学防治
该法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最有效措施,在播种使用种衣剂或者杀菌剂处理种子,最 常 用 的方法是药剂拌种法。市面上以含戊唑醇的种衣剂的防治效果、安全性,可以将其作为防治丝黑穗病的种衣剂拌种防治。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