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11 09:44
摘要:海珠湿地是我国开展自然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并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建设自然学校,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开发出别具特色的自然教育“海珠模式”。解读模式的运作机制,分别从场域设施、人才队伍、课程研发和运营管理4个方面介绍自然学校的重点建设内容,并列举了“进学校、进企业和进社区”的运营策略——联接学校教育、引导企业参与、携手社区共建,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经验、开阔发展思路。
关键词:湿地;自然教育;自然学校;自然保护地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被誉为广州“绿心”,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南段,总面积869 hm2,是中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积淀了千年果基农业文化精髓,是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岭南佳果发源地和岭南民俗文化荟萃区[2]。凭借其创新的经营模式、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海珠湿地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 000万人次,已成为广州市靓丽的生态名片,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海珠湿地从自身建设的历程中摸索出自然学校的建设实践方法和运营策略,能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为探索永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开阔发展思路。
1自然学校的建设概况
海珠湿地的自然教育工作始于2013年底,在2015年2月2日正式成立海珠湿地自然学校(以下简称“自然学校”),搭建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自然教育平台,旨在建立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同声传译”自然智慧,让湿地成为保护之地、教育之所、陶冶之园。
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自然教育的“海珠模式”(图1),以自然学校为平台,串联起一个奋斗目标、两支专业队伍、三类服务对象和四条支持途径。自然学校在培养自身的自然教育团队同时,吸引众多有品质的自然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广泛与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深入合作,并培养专属的志愿者团队作为支持力量,打通“政企研学用”闭环,实施“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的“三进”战略,打造繁华都市的自然教育乐园。
2自然学校运营策略
自然学校是全社会参与自然教育的平台,也是一种追求可持续共生社会的发展方式[6]。生态保护不该是单一强硬的圈地封闭,而是可以通过自然教育进行正向引导,并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这样才能培育更多绿色公民,凝聚更多生态保护的力量[7]。为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自然学校采取“进学校、进企业和进社区”的运营策略。
3结语
建设自然学校是自然保护地顺应我国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绝佳选择。自然保护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任重而道远,通过建设自然学校,充分利用保护地独特的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是推动全民共享的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自然教育行业尚处于快速迭代的发展初期,机构普遍面临着“缺才”“缺财”和“缺材”的问题,专业人才、运营资金和优质教材的缺乏制约着行业的发展。期望随着专业人才培养、环境教育立法、自然学校(基地)建设等热门议题的不断深入探讨,自然教育行业将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的良性发展[8]。如何系统地规划和打造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自然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形成社会共识甚至社会主流价值,共同营造和谐共生的行业生态。
[1] 雍怡. 自然教育:蓬勃背后的思考与展望[J]. 中华环境,2019,61(7):28-31.
[2] 范存祥,钟文,蔡莹. 广东海珠湿地自然教育模式解读[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17,13(4):24-26.
[3] 周儒. 自然是最好的学校:台湾环境教育实践[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 赵敏燕,董锁成,崔庆江,等. 基于自然教育功能的国家公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 ,44(3):97-100.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