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公众的园林科学普及活动策划与实践探索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11 09:31

  摘要: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科普工作为例,从立足本土特色的科普主题选择、自身科普资源利用、基于分众传播理念的组织科普活动组织等方面,探讨以科学传播为导向,就如何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以及根据受众的需求、认知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组织策划与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分析花事活动、科普进校园、亲子活动和公众活动等4种不同形式的受众特点并总结了相关的活动经验,以期为我国科普教育的推广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科普教育;自然教育;园林科学技术普及

  关于园林的论文范文还有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配置的方向,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改革开放以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的科学技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我国语境下,科普和科技创新是并列并重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普及科学知识”和“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任务,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因此,近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兼程并进,社会科普热情持续高涨,科普成效显著提升,在科普人员、经费、活动、基础设施和科普信息化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创新驱动作用显现[2]。

面向公众的园林科学普及活动策划与实践探索

  1立足本土特色的主题选择

  近年来,随着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科普的方式不再是从上而下的知识传达,科普对象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动参与性和话语权,使科普成为了一种互动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因此,选择科普对象有亲切感、代入感的主题进行普及,往往获得更高的传播效率,例如与本地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建设主题。

  广州“花城”的美誉承载着广州人种花、爱花、赏花的传统和历史,为进一步宣传广州的“花文化”,园科院还联合羊城晚报等本地综合性媒体,举办了以推广立体绿化为目的的“寻找最美阳台”系列科普活动。该活动举办于2017年6月—2018年5月,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5项:结合越秀区珠光街仰忠社区的“微改造”工程进行立体绿化示范点建设;招募幸运家庭,为其免费打造“梦想阳台”;征集最美阳台摄影作品并进行评选展览;征集“阳台达人故事”进行刊登;招募亲子家庭参加线下活动(含科普讲座、参观导赏、手工制作等)。活动得到了广州市民的热切关注,超过1 500人次积极参与了各项线上/线下活动,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2科研资源的科普化利用

  科研机构可实现科普化的资源主要是指科研设施和技术人才,充分发挥适宜开放的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在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增加开放时间,改善科普展示场馆(厅),丰富互动参与内容;围绕科研设施、科研成果开发系列科普产品,结合重大科学事件、科研成果、社会热点等开展科普活动。

  3基于分众传播理念的组织和实践

  分众传播是指传播者需要根据受众需求的判断而选择性地传播信息。分众化的科学普及能够精确定位普及对象,可以根据受众的认知特点,明晰科学知识传播的重点,细致开展活动的策划和实施[4]。园科院的科普对象按年龄可大致分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低幼龄儿童、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大学阶段的大学生、在职人员和退休老人。而参加一次科普活动的对象有相似性,如亲子家庭则一般由低幼龄儿童和在职人员组成,社区居民多为儿童和退休老人的组合。基于不同受众的认知特点,园科院的科普活动在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和组织实施等方面初步探索了分众化的实践,本文以亲子家庭、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这两个群体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4结语

  立足本土的主题选择让参与者更易于接受,科研资源科普化满足了参与者对科学知识的追求,而分众化的活动实践在精确定位普及对象的基础上,也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反馈和有效的建议。园科院通过活动过程中的面对面交流或结束后的问卷调查,及时收集了相关的信息,可简单归纳如下:

  1)大型花事活动的参与者一般主动性较强,目的性明确,评价的参与度也较高。如簕杜鹃花展的参观者除了关注植物景观以外,同时也比较看重植物的品种介绍和养护技术等科普知识的传播,认为这是花展中较能体现参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普进校园的参与者是学生,由于活动一般由学校安排组织,因此参与者属于被动参与型。这一类群体对活动的趣味性最为重视,但由于班级授课甚至年级授课的参与人数通常较多,难以设置手工体验等趣味性明显的环节。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任务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效果会显著提高。除了趣味性以外,高年级学生对科学性也比较关注,当群体的科学素质和学科水平基本一致时,组织者更易于精准策划教学内容。因此科普进校园类型的活动,其科学性指标也易于达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张晶晶.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普及成就综述[N]. 中国科学报,2017-10-17(1).

  [3]李鑫,虞依娜. 国内外自然教育实践研究[J]. 林业经济,2017(11):12-18,23.

  [4]方雪琴. 大众传播分众化趋势及对策[D]. 郑州:郑州大学,2002.

上一篇:英美植物园儿童环境教育体系建构案例解析 下一篇:广州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的建设与运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