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新品种邡油777的选育与应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23 09:26

  摘要:邡油777是四川邡牌种业有限公司与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4年用自育的优良油菜自交系Z11与Y4配制的甘蓝型化杀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2015-2018年在陕西省南部、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等冬油菜区进行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表现出了高产、高含油、高抗、品质优、适应性强的诸多优点​‍‌‍​‍‌‍‌‍​‍​‍‌‍​‍‌‍​‍​‍‌‍​‍‌​‍​‍​‍‌‍​‍​‍​‍‌‍‌‍‌‍‌‍​‍‌‍​‍​​‍​‍​‍​‍​‍​‍​‍‌‍​‍‌‍​‍‌‍‌‍‌‍​。2019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公告登记​‍‌‍​‍‌‍‌‍​‍​‍‌‍​‍‌‍​‍​‍‌‍​‍‌​‍​‍​‍‌‍​‍​‍​‍‌‍‌‍‌‍‌‍​‍‌‍​‍​​‍​‍​‍​‍​‍​‍​‍‌‍​‍‌‍​‍‌‍‌‍‌‍​。介绍了该品种选育过程、农艺性状、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和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油菜;邡油777;性状;产量;栽培;制种;化杀

  写油菜新品种的论文还有云南省罗平县油菜品种种植试验分析,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油菜是中国重要油料作物之一,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冬油菜种植区,也是中国最集中的油菜产区,油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85%[1-3]。邡油777是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四川邡牌种业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杂交油菜品种,2015-2018年在陕西省南部,长江上、中、下游等冬油菜区进行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表现出了高产、高含油、高抗、品质优、适应性强的诸多优点。201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82号公告予以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19)510073。该品种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陕西汉中、安康地区作冬油菜种植。

  1 亲本来源及品种选育

  1.1 母本

  Z11是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用诱变剂EMS(甲基磺酸乙酯)对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材料P4009进行诱导,在后代自由授粉群体中选择变异单株连续自交,并经熟期、丰产性、抗性、品质的选择,于2013年历经6个世代选育而成的优良油菜自交系,定名为Z11。该自交系性状稳定,综合性状优良、低抗菌核病、高抗倒伏、熟期适中、品质优良,芥酸0、硫甙20.47mol/g(饼)、含油量48.29%。

  1.2 父本

  Y4是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本所自育的2个双低油菜品系98-581和98-342杂交后,经过7年7个世代的综合性状、品质、抗性的筛选,于2006年培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该自交系性状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熟期较早,抗倒伏、配合力高,品质优,芥酸含量0、硫甙含量22.01mol/g、含油量42.38%。

  1.3 选育过程

  邡油777是四川邡牌种业有限公司与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4年用自育的优良油菜自交系Z11与Y4配制的甘蓝型化杀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2015-2018年在长江上、中、下游冬油菜区进行多点区域试验表现优良,表现出了产量水平高、适应性广、熟期较早、抗病、抗倒、含油量高等优点。2019年经过四川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审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复核,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82号公告予以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19)510073。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属甘蓝型半冬性化杀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绿,叶缘锯齿状,裂叶2~3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蜡粉,少刺毛;花瓣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平生,长、中宽;籽粒黑色,抗倒性强。在长江上游(四川、重庆、贵州、陕西、云南)生育期平均209.8d,株高193.5cm,分枝部位63.7cm,单株有效角果数352.2个,每角粒数19.0粒,千粒重4.35g。在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生育期平均215.7d,株高171.5cm,分枝部位77.8cm,单株有效角果数271.7个,每角粒数18.5粒,千粒重4.37g。在长江下游(安徽、江苏、浙江)生育期平均224.8d,株高161.9cm,分枝部位57.2cm,单株有效角果数283.8个,每角粒数21.7粒,千粒重4.60g。

  2.2 品质

  经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品质检测:2015-2016年度芥酸含量0.04%,硫苷含量18.42mol/g,含油量46.00%;2016-2017年度芥酸含量0,硫苷含量18.38mol/g,含油量45.11%。2年平均芥酸含量0.02%,硫苷含量18.40mol/g,含油量45.56%。

  2.3 抗性

  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病圃诱发鉴定:2015-2016年度菌核病抗病鉴定为高抗;2016-2017年度菌核病抗病鉴定为低抗。2年综合菌核病抗性鉴定为中抗。

  3 产量表现

  2015-2017年度参加陕西省陕南灌区油菜区域试验,第1年度每667m2平均产量181.47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6.48%,居试验第1位;第2年度平均产量205.57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7.96%,居试验第1位;2个年度平均产量193.52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7.4%。

  2016-2018年度在长江上游区进行油菜区域试验,第1年度每667m2平均产量204.3kg,比对照蓉油18增产5.23%,居试验第3位;第2年度平均产量199.6kg,比对照蓉油18增产3.23%,居试验第4位;2个年度平均产量201.9kg,比对照蓉油18增产4.23%。

  2016-2018年度在长江中游区进行油菜区域试验,第1年度每667m2平均产量195.1kg,比对照华油杂12增产10.9%,居试验第1位;第2年度平均产量203.8kg,比对照华油杂12增产10.2%,居试验第2位;2个年度平均产量197.9kg,比对照华油杂12增产9.7%。

  2016-2018年度在长江下游区进行油菜区域试验,第1年度每667m2平均产量215.8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7.23%,居试验第1位;第2年度平均产量216.5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6.27%,居试验第3位;2个年度平均产量216.2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6.75%。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前期准备

  播种前7~10d进行化学除草;底肥每667m2施复合肥(15-15-15)40kg;机耕,开好围边沟和厢沟(或十字沟)。

  4.2 适期播种,早施追肥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直播。一般每667m2播种量240g,成苗2.5万~3.5万株;播种期偏迟、墒情较差的田块适当加大播种量,播量不超过300g。播种时每667m2种子混尿素5kg,分厢定量均匀撒播。播种后3d种子未萌动出苗应灌1次渗沟水,以沟水浸湿厢面为宜,确保一播全苗。采用多功能油菜播种机实行种肥同播,肥料应施于种子下部,机播时即喷乙草胺等药剂进行封闭除草。油菜3~4叶期,追施尿素10kg、钾肥10kg。

  4.3 绿色防控

  油菜直播后3d内用乙草胺兑水均匀喷雾进行封闭除草,喷后24h内遇雨需重喷。对未进行化学封闭除草或草害较重的田块,要抢在油菜4~5叶、杂草2~3叶期间喷施油菜田专用除草剂除草。冬至时采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g或5%烯效唑40g兑水50kg均匀喷雾控旺,防止早薹、早花而遭受倒春寒冻害。

  4.4 适时收获

  机收油菜的适宜收获期较短,只有4~5d时间,当油菜籽粒黑色、植株变黄还未枯朽时是最佳的机械收获时期。
  参考文献

  [1] 蒋兰,吴崇友,汤庆,张敏,王刚.油菜毯状苗形态特征及物理机械特性.江苏农业学报,2019,35(2):248-254

  [2] 谷晓博,李援农,黄鹏,杜娅丹,方恒,陈朋朋.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油菜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0):113-123

  [3] 陈碧云,许鲲,高桂珍,伍晓明.种植密度对不同油菜品种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2):83-89

上一篇:两个糯玉米合成群体聚合选系效果初报 下一篇:杂交油菜新品种保油杂2号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