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23 09:21
摘要:为评价两个糯玉米合成群体聚合选育获得新选系的育种潜力,采用杂交测配方法,分别以20份YW类和20份衡白类新选系为母本,京A、京B、w260等10个测验系为父本组配400个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的鲜穗产量、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抗病性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YW类与衡白类新选系所组配杂交组合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上的表现结果相似,杂交组合在鲜穗产量、食味品质和抗病性上都有较显著的提高,组合Qw2-14×S39-6-1、Qw2-14×京A、Qw10-9×yw2和Qw10-9×w218的产量和食味品质均表现较优。
关键词:糯玉米;聚合选系;鲜穗产量;食味品质;抗病性
写玉米的论文还有玉米新品种云瑞505在楚雄地区的产量效应比较研,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糯玉米,也称蜡质玉米或粘玉米,因其风味独特、籽粒粘软香甜、营养丰富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糯玉米的食味品质、鲜穗产量、外观商品性和抗病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良新品种的基础,创制新种质、分析和挖掘种质资源育种潜力是有效利用种质资源的前提[4-5]。
本研究结合前期采用SNP分子手段对糯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类群划分的结果,选择YW和衡白两类糯玉米自交系分别合成群体,采用聚合选育方法获得了40份新选系。为评价和挖掘新选系的育种潜力,通过杂交测配方法,测试杂交组合的鲜穗产量,评价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鉴定抗病性,旨在为新选糯玉米自交系的育种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YW类糯玉米自交系yw2、715-10、03-4-1-2、1107-12A、w218、w225聚合选育获得的20份新选系,编号Qw2-1~Qw2-20;衡白类糯玉米自交系44A、46A、w724、S39-6-1和85-2聚合选育获得的20份新选系,编号Qw10-1~Qw10-20;与YW类杂交组配的糯玉米测验系京A、京B、8300-22、46A、710-8、S39-6-1、w15-2-1、w260、w343、w348-3-1;与衡白类杂交组配的糯玉米测验系京A、京B、8302、8288、715-10、1107-12A、w218、w225、w260、w348-3-1。
1.2 试验设计
2017年冬在海南英州试验基地将20份YW类新选系(编号Qw2-1~Qw2-20)与京A、京B、8300-22、46A、710-8等10份测验系杂交,组配200个杂交组合;20份衡白类新选系(编号Qw10-1~Qw10-20)与京A、京B、8302、8288、715-10等10份测验系杂交,组配200个杂交组合。2018年在重庆垫江试验基地种植鉴定400个糯玉米杂交组合,田间采用间比法排列,以渝糯7号为对照,每20个组合设1个对照,不设重复,行长4.5m,行距0.9m,种植密度3300株/667m2,每个组合种植3行,双株种植,四周设置至少4行以上保护行,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
1.3 试验调查性状及方法
糯玉米雌穗吐丝前每个组合套袋5株,自交或小区内混合授粉,标注授粉日期,25d后进行食味品质品尝鉴定。品质鉴定和评价按农业部糯玉米行业标准(NY/T524-2002)进行[6],鉴定项目包括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色泽、气味、糯性、柔嫩性、风味和皮薄厚),采用加权处理法对组合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分,每个组合取3个果穗,品尝鉴定3次,得分取均值。糯玉米吐丝授粉后25d采收鲜果穗,全区收获测产,折算亩产量,每个组合选取10个果穗调查穗粗、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等果穗性状。
1.4 数据分析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16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做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组合鲜穗产量
YW类新选系所组配的200个杂交组合,每667m2鲜穗产量变幅586.3~1041.3kg,所有组合平均产量837.2kg,对照渝糯7号平均产量807.5kg,组合较对照增(减)产比例变幅-27.4%~28.9%。杂交组合鲜穗产量汇总情况见图1,其中120个杂交组合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占总组合数的60%;鲜穗增产幅度在15%~20%的组合17个,占总组合数的8.5%;增产幅度在20%~25%的组合10个,占总组合数的5%;增产幅度大于25%的组合8个,占总组合数的4%。
衡白类新选系所组配的200个杂交组合,每667m2鲜穗产量变幅580.4~1045.9kg,所有组合平均产量841.2kg,对照渝糯7号平均产量812.3kg,组合较对照增(减)产比例变幅-28.5%~28.8%。杂交组合鲜穗产量汇总情况见图2,其中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的组合有118个,占总组合数的59%;增产幅度在15%~20%的组合有16个,占总组合数的8%;增产幅度在20%~25%的组合有10个,占总组合数的5%;增产幅度大于25%的组合8个,占总组合数的4%。对比Qw2和Qw10两类杂交组合的产量表现,两类杂交组合产量分布情况相似,呈中高两低的抛物线分布。Qw2类杂交组合中120个组合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80个比对照减产;Qw10类杂交组合中118个组合比对照增产,82个比对照减产。Qw2类杂交组合每667m2平均产量837.2kg,略低于Qw10类杂交组合平均产量841.2kg,说明通过聚合选育对YW和衡白两类糯玉米材料的改良作用效果相似,部分杂交组合鲜穗产量较渝糯7号有显著提高。分别筛选出Qw2和Qw10两类杂交组合鲜穗产量表现较好的10个组合,结果见表1。YW类选系Qw2-14组配有3个组合产量表现较优,分别为Qw2-14×46A、Qw2-14×S39-6-1和Qw2-14×京A;衡白类选系Qw10-9组配有2个组合产量表现较优,分别为Qw10-9×yw2和Qw10-9×w218,这2份选系和所组配的杂交组合应予以重点关注。
2.2 组合蒸煮食味品质
按照农业部糯玉米行业标准对杂交组合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进行鉴定和评价,YW和衡白两类新选系所组配杂交组合中品质评分排名前10的组合见表2。由表2可知,组合Qw10-17×京A、Qw10-9×京B和Qw2-1×京B品质评分较高,分别为88.5分、88.2分和88.0分。YW类选系Qw2-14组配有2个组合品质得分入选前10位,分别为Qw2-14×京A和Qw2-14×S39-6-1;衡白类选系Qw10-9组配有3个组合品质得分入选前10位,分别为Qw10-9×京B、Qw10-9×w218和Qw10-9×yw2,组合Qw10-9×京B虽品质评分较高,但鲜穗产量仅为792.2kg,比对照渝糯7号减产2.47%。
2.3 组合抗病性
对西南地区糯玉米种植主要流行病害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3。Qw2和Qw10两类杂交组合对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抗性表现较好,田间无高感情况发生,且抗性评价为感病的组合数较少。由于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糯玉米试验组合田间发生的主要病害为纹枯病。Qw2类杂交组合有5个组合纹枯病抗性为高感,纹枯病抗性达中抗以上的组合有163个,占总组合数的81.5%;Qw10类杂交组合有3个组合纹枯病抗性为高感,抗性达中抗以上的组合有169个,占总组合数的84.5%,略高于Qw2类杂交组合。新选系Qw2-14、Qw10-9和Qw10-10组配杂交组合田间抗病性结果见表4。3份新选系组配的10个杂交组合对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抗性表现较好,大斑病和小斑病抗性1~3级,纹枯病抗性1~5级,玉米螟抗性1~3级,茎腐病发病株率低。
3 结论与讨论
聚合选育是创制糯玉米新种质的育种方法之一。本研究结合前期通过SNP分子标记手段对糯玉米材料进行类群划分的结果,将糯玉米材料划分为YW类、衡白类、热带种质类和外来血缘类等几大类群,选择YW类和衡白类糯玉米自交系进行混合授粉合成群体,经连续混粉聚合2代,单株自交选育6代获得糯玉米新选系。对新选系的测配试验结果表明,部分新选株系组配的杂交组合在产量、食味品质和抗病性上都有较好的表现,如新选系Qw2-14、Qw10-9、Qw10-10等,说明先划分种质类群、后按不同类群合成群体聚合选育新材料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遗憾的是糯玉米组合在产量与品质表现上往往不能有效同步,而在糯玉米实际生产中既要注重产量,又要追求品质。因此,在糯玉米育种实践中需加大测配力度,分别测试试验组合产量、评价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在产量与品质的平衡中选择最优组合。
本研究发现株系Qw2-14和Qw10-9比较独特,所配组合在鲜穗产量和蒸煮食味品质评分中均有较好表现,在育种实践中应加大对这两份材料的测配和利用。综合产量和品质评分结果显示,组合Qw2-14×S39-6-1、Qw2-14×京A、Qw10-9×yw2和Qw10-9×w218的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较好,结合抗病性、株型、株高、穗位高等田间农艺性状表现,可推荐参加国家或省市级糯玉米区域试验。
参考文献
[1] 赵久然,卢柏山,史亚兴,徐丽.我国糯玉米育种及产业发展动态.玉米科学,2016,24(4):67-71
[2] 李祥艳,唐海涛,张彪,郑涵琪,梅碧蓉.我国鲜食甜、糯玉米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农业科技通讯,2014(8):5-8
[3] 龙德祥,任晓菊,李勤,张增川,张秀英,徐海军.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及新品种选育方法.中国种业,2018(1):21-23
[4] 张胜恒,杨华,雷开荣,蔡治荣,鲜红,易红华,陈荣丽.重庆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5-9
[5] 冉伟,舒宏,张小峰,曹群峰.鲜食玉米新品种玉香糯8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中国种业,2018(2):80-81
[6] 孙丽娟,赵志宏,贺娟,王步军.我国鲜食玉米相关标准问题分析及对策.作物杂志,2019(2):46-50
上一篇:鲁中地区抗除草剂谷子品种适应性对比试验 下一篇:油菜新品种邡油777的选育与应用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