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22 09:13
摘要:青枯病是我国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防治困难,严重影响着我国的花生生产。综述了我国在花生抗青枯病种质资源发掘及育成品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育成品种的系谱来源,讨论了抗青枯病育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期为今后的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青枯病;育种
关于农业花生的论文范文期刊还有《花生学报》(季刊)创刊于1972年,是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主办的我国花生学科唯一的专业学术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花生遗传育种、栽培生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贮藏加工及分析测试等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简报、技术与方法以及专题综述等。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2010年以来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平均在460万hm2以上,约占世界花生种植面积的1/5,平均年产量1600多万t,占世界花生年均总产量的40%[1]。青枯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花生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病害(Rastonia solanacearum E.F.Smith)之一,中国是花生青枯病危害较严重的国家,目前已在全国多个省份报道过该病的发生和危害,其中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生较重。发病较轻情况下,可造成10%~30%减产,重病地减产达50%以上甚至绝收[2],危害极大。对于花生青枯病的防治,目前仍无较好的化学药剂,轮作倒茬、生物防治等的效果也非常有限。因此,筛选和培育抗青枯病品种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已经在种质资源筛选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1 抗病种质发掘
抗源材料是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的基础,国内许多学者已经从搜集、保存的种质资源中筛选、鉴定出一些高抗青枯病的种质材料。段乃雄等[3]通过对国内外3381份花生种质资源的田间自然病圃和人工接种鉴定,共获得高抗花生青枯病的种质资源55份(国外5份),其中龙生型41份占国内高抗资源82%,全部来源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陈本银等[4]系统鉴定了花生属5个区组的79 份野生花生种质对青枯病的抗性反应,从中发掘高抗青枯病的种质15 份,抗病材料频率达到19%,高于栽培种花生资源的抗性频率。廖碧辉等[5]对收集、保存的357个品种进行了青枯病抗性鉴定,筛选出6份蔓生型和1份直立型高抗青枯病材料,蔓生材料主要是龙生型品种。吕建伟等[2]通过对从国际花生种质资源研究中心(ICRISAT)引进的155份花生微核心种质材料进行青枯病的抗性鉴定,获得ICG9249和ICG12625两份抗青枯病材料,其平均抗性91.7%。梁炫强等[6]对从国外引进的981份品种资源和34份野生种质进行综合评价,鉴定出10份高抗品种,而野生种质中有31份材料对青枯病免疫。我国对6300多份资源进行鉴定,筛选出123份高抗资源,其中龙生型品种72份、珍珠豆型28份、普通型17份、多粒型6份[7]。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从种质类型看,我国花生抗青枯病种质以龙生型材料为主,其次是珍珠豆型和普通型,多粒型较少,野生种质中含有丰富的高抗材料;从种质来源看,绝大部分抗病资源来自长江流域及以南的重病区省份。
2 抗病品种的培育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鉴定出协抗青、台山三粒肉等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资源以来,一些育种单位相继开展了抗病育种研究,通过常规杂交和远缘杂交的方法,先后选育出30多个高抗青枯病花生品种(表1)。由表1可知,我国育成的高抗青枯病花生品种主要来自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省区,以广东、广西和湖北为主,这也正是我国花生青枯病重病区;长江以北的品种主要来自于河南。从品种育成年代看,2000年以前育成的品种有11个,2000年及以后育成的品种有23个,育种进度明显加快。
3 抗病品种系谱分析
根据文献资料和网上公布的品种来源,对我国育成的抗青枯病花生品种进行系谱分析,并构建部分品种的系谱简图(图1)。系谱图共包含了29个品种,从图谱可以看出,这些品种抗性主要来源于印度花皮、台山三粒肉和协抗青3个亲本,只有5个品种引入了野生种质抗源基因。
4 讨论
花生青枯病目前已在我国 24个省(自治区)报道有发生[10],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病最为严重,全国花生常年发病面积达种植面积的10%左右。虽然我国已选育出30多个抗病品种,但从品种系谱来看,抗性基因来源比较单一,仅少数品种含有野生种质基因。由于青枯病菌也存在生理小种分化,不同病区的生理小种对同一品种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也有明显差异[11-13],狭窄的抗性遗传基础容易造成品种区域适应性有限。
花生地方品种和野生种质中存在丰富的抗性基因,但在抗病育种中利用很少。河南省农科院利用二倍体野生种A.chacoense与栽培种远缘杂交,选育出远杂9102和远杂9307两个高抗青枯病品种;广西贺州地区农科所利用二倍体野生种A.cardenasii与地方品种柳州珍珠豆的远缘杂交的衍生系He9042与常规种杂交选育出高抗青枯病的梧油7号。在今后育种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方种质、国外引进种质和野生种质中的高抗青枯病资源,根据各病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配杂交组合,丰富抗性基因,提高育成品种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宋江春,李拴柱,王建玉,张秀阁,朱雪峰,乔建礼,向臻.我国高油花生育种研究进展.作物杂志,2018(3):31-37
[2] 吕建伟,姜慧芳,任小平,张晓杰,廖伯寿.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青枯病抗性鉴定.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0):47-51
[3] 段乃雄,谈宇俊,姜慧芳,胡端红.花生种质资源抗花生青枯病鉴定.中国油料,1993(1):22-25
[4] 陈本银,姜慧芳,任小平,廖伯寿,黄家权.野生花生抗青枯病种质的发掘及分子鉴定.华北农学报,2008,23(3):170-175
[5] 廖碧辉,余华就,蔡骥业.花生品种资源青枯病抗性鉴定初报.广西农业科学,1982(2):10-12,5
上一篇:我国种业企业生产与加工现状分析 下一篇:河北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近况与建议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