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减量投入、产出水平与农民收入变化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21 09:30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对中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转型提出新要求、新目标与新路径​‍‌‍​‍‌‍‌‍​‍​‍‌‍​‍‌‍​‍​‍‌‍​‍‌​‍​‍​‍‌‍​‍​‍​‍‌‍‌‍‌‍‌‍​‍‌‍​‍​​‍​‍​‍​‍​‍​‍​‍‌‍​‍‌‍​‍‌‍‌‍‌‍​。本文利用1978—2017年中国农业要素投入、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了农业要素投入变化、农业产出变化和农民收入变化的趋势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耕地面积在1978—2017年出现了两次面积突增、3次面积下降的趋势​‍‌‍​‍‌‍‌‍​‍​‍‌‍​‍‌‍​‍​‍‌‍​‍‌​‍​‍​‍‌‍​‍​‍​‍‌‍‌‍‌‍‌‍​‍‌‍​‍​​‍​‍​‍​‍​‍​‍​‍‌‍​‍‌‍​‍‌‍‌‍‌‍​。②中国农药使用量在1978—2017年经历了数量长期猛增,而后进入零增长、减量投入阶段。③中国农用薄膜使用量在1978—2017年经历了不断上涨,而后转入使用量低增长或零增长阶段。④中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在1978—1995年经历了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1996—2003年化肥施用量走低、2004—2015年化肥施用量回涨、2016—2017年化肥施用量不变4个阶段。⑤中国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量、主要农产品单产和农民人均收入在1978—2017年实现了长期的增长,但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要严格耕地资源保护、减量农业要素投入和发展先进农业技术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减量投入;农业增长;农民收入;绿色发展

  写农业的论文还有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绿色兴农”“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至此,绿色发展既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又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与生态改善的路径 [1 ]。近40年来,中国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和塑膜等大量使用且呈增加趋势,但利用率低,成为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导致农村农业生态和农村人居环境恶化。在农业要素投入与绿色发展研究方面,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张国鸣等对浙江省的调查发现单位耕地面积施用农药严重超标,盲目、滥用、打保险药等现象普遍,而农药使用率仅为30%,其余的被漂移、蒸发和下沉到土壤、水体和微生物中 [2 ]。金书秦等发现化肥过量施用是除农药外造成面源污染和地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土壤的健康水平,因此需要改进施肥方法、开发适用技术和完善制度设计,以实现施肥量的双下降 [3 ]。从客观的视角来看,农药过量使用既有农民的原因,也有历史和市场的原因,特别是农民为追求产量增加而不顾及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潜在危害。对此,杨普云等认为要实现农药的减量化,需要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采取替代策略、调整农药产品结构和集成绿色控制技术等 [4 ]。在进入新时代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对农药、化肥和农膜等农业要素减量化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目前,中国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行政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为农业生态、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5 ]。从农药减量化政策的实践来看,农业农药投入品的减量化势在必行,需通过绿色防控技术、专项化防控措施、农民用药培训、用药的激励机制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等辅助农药减量化政策的实施 [6 ]。从化肥减量化来看,欧盟、美国、日本在化肥减量化方面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和政策,减量化的成效显著,其化肥减量化主要是采用命令控制、经济激励和公众参与等方式来推动的 [7 ]。从现有文献可知,国内针对农业要素减量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也缺少要素减量化与农业产出、农民收入的关联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将农业要素投入、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民收入增长联系起来,分析农业要素投入变化的趋势与特征、农业产出增长变化的趋势与特征、农民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与特征,揭示农业要素变化与农业产出、农民收入变化的规律,为农业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7年)。对《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原始数据经过整理、换算后得到本文中所呈现的图表。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17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1998—2017年)。少数不能从统计年鉴中查到的数据,采取引证文献的方法处理。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描述性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相关指标主要采用原始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表1概述了相关指标的计算方式。在研究过程中,描述性分析方法用于耕地、农药、化肥和农膜等要素投入的变化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主要应用于相关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例如,有关要素投入和产出水平、收入水平的增长幅度、增长率的分析,即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展开。此外,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法,以阐释农业要素投入和农业产出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等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2农业要素投入增减变化的趋势与特征

  农业发展依赖于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投入,其中土地投入(耕地投入)是农业投入的重要部分。图1显示,1978—2017年中国耕地面积出现了两次巨变、3次走低趋势。其中,两次巨变,一次出现在1996年,另一次出现在2012年,两次变化正好对应第一次土地调查结果和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第一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耕地面积总数为130 039?2khm2,比199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4 906.7khm2多出约35 132.5khm2。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中国耕地面积为135 385.0khm2,相对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耕地面积多出了12 566.1khm2。两次土地大调查后,中国耕地面积出现大变动,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次土地调查前,国家没有摸清中国具体的耕地面积,而调查时间跨度长,很多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可能存在较大差距;第二次土地调查由于调查方法和技术的改进,人员和资金投入的增加,使得调查精度和广度得到大幅提高与扩展,因此调查结果比第一次精准。总之,图1显示农业生产中耕地面积投入呈现减少趋势,预期在城镇化过程完成时,中国的耕地面积将趋于稳定。从耕地质量来看,耕地质量比耕地数量更重要,在国家加大力度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情形下,耕地质量的等综和产出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通过转变耕地耕作方式,推动耕作层改良,可以降低因耕地数量减少而导致农业产出水平下降的可能。

  3农业产出增长变化的趋势与特征

  3.1农产品单产量变化

  从农产品的单产来看,粮食、油料和棉花的单产变化趋势状况存在较大不同。图4显示,粮食单产处于比较稳定的增长趋势,增幅较大;油料的单产也在增长,但增幅较小;棉花的单产波动较大,增幅最大。例如,粮食单产从1978年的2.53t/hm2增长到2017年的5.61t/hm2,净增加3.08t/hm2。油料单产从1978年的0.84t/hm2增长到2017年的2.63t/hm2,净增加1.79t/ hm2。棉花单产从1978年的0.45t/hm2增长到2017年的1.77t/hm2,净增加1?32t/hm2。考察三者的起点值和净增加量可以发现,棉花单产增幅最大,高达近3倍。总之,首先中国粮食、油料和棉花的单产水平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的增加。其次,劳动力投入对粮食、油料和棉花单产增长的贡献较小,因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没有使得农业总产量和单位产量出现下降的态势。第三,在强调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专业化或企业化、农业经营家庭农场化等政策背景下,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将会出现较低程度的增长。然而,这种增长不仅是由经营方式的变化导致的,农业技术革命和农业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化也是农产品单产变化的主要因素。第四,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力的替代,相对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增加实际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力产出能力。可以预期,粮食、油料和棉花的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不会出现长期的增长,将随农业技术进步等因素的革新瓶颈,进入单位面积产出水平的阈值范围。考虑到全球变暖、季风气候变化和平均海平面上升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单位面积农业产出水平将出现持续稳定的时期。

  3.2农业产值增长变化的趋势与特征

  图5表明,1978—2017年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03千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8.01千亿元,增长了约65倍。在农业总产值增长过程中,存在阶段性特征:1978—1996年农业总产值的增速较快;1997—2003年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04—2013年农业总产值又经历较高的增速阶段;2014—2017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趋势减速,年均增速约4.53%,低于国民经济同期的增速。中国农业经济正处于大转型时期,考察增长不仅要注重数量变化,还要关注质量变化。从农业总产值指数来看,指数变化增长比较稳定,因为定基指数的计算结果,只要农业总产值不出现长期下滑,就会出现指数增长的情况。但是,农业经济发展总是有最高水平,不会是个无限值,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以技术和制度为支撑,实现农业产出的长期增长。

  4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与特征

  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趋势

  图6显示,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2017年农村居民纯收入达到13 432.4元,净增加13 298.8元。从增长率来看,1978—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41%,但增长过程呈现阶段性特征,1978—1997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很快,年均增长16.06%;1998—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变缓,远低于同期GDP的增长,年均增长3.77%;2004—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回涨,年均增长12.46%。必须指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没有考虑到基础货币超发、城乡相对收入和地域收入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仅从表面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增长的,但若考虑同期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收入水平或平价购买力的增长,仍然是有限的​‍‌‍​‍‌‍‌‍​‍​‍‌‍​‍‌‍​‍​‍‌‍​‍‌​‍​‍​‍‌‍​‍​‍​‍‌‍‌‍‌‍‌‍​‍‌‍​‍​​‍​‍​‍​‍​‍​‍​‍‌‍​‍‌‍​‍‌‍‌‍‌‍​。从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农民的农业收入占比处于下降趋势,非农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补贴收入等处于增长态势,需从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扣除其他非农收入后,再考察农业要素投入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更具有政策意义。

  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变化

  表2显示,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1元增长到2017年的13 432.40元,收入增长了近19倍。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值来看,农村居民从低等收入水平进入了较高收入水平,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从收入的来源来看,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转移性收入在1990—201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财产性收入的数额较小,增速也较为缓慢,可能的原因包括:一是农村居民本来也没有多少财产,也就形成不了所谓的财产性收入;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较缓,农民的耕地财产权、宅基地财产权、林地财产权以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权都没有得到广泛、深入的推动与实践,造成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较少。特别是在中国广大偏远山区还有收入很低的4 00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在决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全部实现精准脱贫。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中国耕地面积在1978—2017年因第一次、第二次全国土地大调查出现了两次面积突增,因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居民建房和保护不严等原因呈现了3次面积减少的趋势。

  (2)中国的农药使用量和农膜使用量都经历了不断增加和减量化投入两个阶段。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经历了化肥施用量增加、化肥施用量走低、化肥施用量回涨和化肥施用量不变4个阶段。

  (3)中国农产品总产量取得长期的增长成效,粮食单产、油料单产和棉花单产都取得了较大增长,但增幅存在较大差别。棉花单产增产幅度最大,粮食单产增幅最小,油料单产增幅居中。

  (4)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经历了高速增长、低速增长和中速增长3个阶段的转换。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中,经营性收入的占比不断下降,而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占比不断上升。

  5.2建议

  (1)要稳定耕地面积,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来稳定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水平,保障国家农产品供应安全。

  (2)实施农业要素投入减量化政策,利用技术改进和技术替代,提高要素使用量效率,确保农业产出不因要素减量投入而出现下滑。

  (3)继续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产出增长的影响,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多元化的同时,提高农民发展农业、振兴乡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周宏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J ]?环境保护,2018,46(7):16?20?

  [2 ]张国鸣,张国娟,石春华?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J ]?中国植保导刊,2007(5):45?47?

  [3 ]金书秦,周芳,沈贵银?农业发展与面源污染治理双重目标下的化肥减量路径探析 [J ]?环境保护,2015,43(8):50?53?

  [4 ]杨普云,王凯,厉建萌,等?以农药减量控害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J ]?植物保护,2018,44(5):95?100?

  [5 ]欧高财,林党恩,王勇?农业绿色发展新形势下实现农药减量的途径 [J ]?中国植保导刊,2018(12):83?85?

  [6 ]李学荣,王慧芳,张利国?国外农药减量施用政策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 [J ]?世界农业,2016(11):74?79?

  [7 ]付晓玫?欧盟、美国及日本化肥减量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及其适用性分析 [J ]?世界农业,2017(10):80?86?

上一篇:农村社会资本研究的进展、热点及趋势 下一篇:“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非洲农业政策及其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