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成蟹养殖中扣蟹放养密度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19 10:10

  摘 要:设置300、450、600、750和900只/667m2,5个密度梯度每个梯度3次重复,选用23.1±0.8 g/只的雌蟹和20.8±0.7 g/只的雄蟹按照1∶1投放稻田,研究不同放养密度对养殖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扣蟹投放密度增加,成蟹回捕率呈下降趋势,成蟹单产水平呈上升趋势,成蟹规格呈下降趋势,水稻单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回捕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6,回捕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回归方程为Y=-0.000 2X+0.785 2(R2=0.675,P<0.01);扣蟹投放密度与单产水平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8,单产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回归方程为Y=-0.035 4X+10.18(R2=0.953,P<0.01);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规格呈负线性相关,相关系数雄蟹为-0.792,雌蟹为-0.800,雄蟹和雌蟹规格差异均极显著(P<0.01),回归方程雄蟹为Y=-0.029X+114.6(R2=0.598,P<0.01),雌蟹为Y=-0.017X+84.62(R2=0.613,P<0.01);扣蟹投放密度与水稻单产回归方程为Y=-0.000 6X2+0.822 7X+286.84(R2=0.871,P<0.01)​‍‌‍​‍‌‍‌‍​‍​‍‌‍​‍‌‍​‍​‍‌‍​‍‌​‍​‍​‍‌‍​‍​‍​‍‌‍‌‍‌‍‌‍​‍‌‍​‍​​‍​‍​‍​‍​‍​‍​‍‌‍​‍‌‍​‍‌‍‌‍‌‍​。根据试验结果,盘锦地区稻田成蟹养殖中规格为20~25 g/只的扣蟹最佳的投放密度是450只/667m2左右。

  关键词:稻田养蟹;放养密度;回捕率;成蟹规格;养殖效益

  关于养殖的论文期刊还有《水产养殖》杂志是由江苏省水产学会主办的中国水产类核心期刊。《水产养殖》杂志依托水产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努力为读者提供最新的水产养殖信息和技术。主要刊登鱼、虾、贝、藻等海淡水品种的育苗、养殖技术和经验;水产品的加工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和引进等。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稻田养蟹是利用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推动能量和物质朝有利于水稻和河蟹生长的方向流动,使物质和能量完成良性循环,从而形成增加收入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功能体系。以田面水养蟹为主的稻田复合生态农业形式或模式,是一项提高水稻栽培产量和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1]。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稻蟹共作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农业增产增收模式。稻蟹共作模式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辽宁盘锦迅速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稻田养蟹由于其特有的绿色、环保等特点,越来越受学者们的关注,众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稻田养蟹进行研究,使这一农业生产模式在理论上日益完善。李敬伟等[2]研究认为稻田养蟹在增加河蟹产量的同时可以提高稻米品质,同时蟹苗放养密度会影响扣蟹产量和效益,随着放养密度增加扣蟹产量增加但规格降低。陈卫新[3]总结了北方稻田养蟹的技术要点,提出暂养脱一次壳的蟹种放养密度不宜超过350只/667m2。王武等[4]总结了稻田成蟹养殖技术,认为150只/kg的蟹种放养密度500~600只/667m2较为合适。李岩等[5]研究了稻蟹共作对稻田水体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指出仔蟹放养密度会影响稻田底栖生物多样性。有一些学者[6-10]专门对稻田养蟹的密度进行了研究,吕东锋等[6]通过试验得出稻田养殖成蟹的最佳放养密度为0.75只/m2左右;王绍绵等[7]总结“长江1号”蟹种培育技术时指出随着放养量的增加,总产量也略有上升,但与此同时,扣蟹规格也有所下降;孙文通等[8]研究认为低密度河蟹可以使水稻生长更好,高密度河蟹会使水稻受损最终减产;肖祖国等[9]的试验结果表明扣蟹规格在120~160只/kg、密度在500~650只/667m2,这两种模式所养殖的成蟹规格较大,且产量也较高;李文宽等[10]研究认为放养密度对中华绒鳌蟹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影响。这些研究多为扣蟹养殖阶段大眼幼体的养殖密度或者仔蟹的养殖密度,关于成蟹养殖阶段养殖密度对蟹、稻的影响相对较少,比较而言大眼幼体和仔蟹对水稻的影响程度要远小于扣蟹,因此稻田养殖扣蟹中蟹苗的放养密度对总体效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扣蟹方面。并且这些研究密度梯度设置较少,规律性相对不明显。笔者针对稻田成蟹养殖的特点,探索了大规格扣蟹养殖密度对稻田成蟹的养殖效果的影响,期望能对稻田养蟹尤其是北方稻田养蟹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扣蟹选用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育种基地的选育系扣蟹,雌蟹23.1±0.8 g/只,雄蟹20.8±0.7 g/只,雌雄蟹1∶1投放试验。试验稻田选用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育种基地15块试验田,试验田面积747.5±32.3 m2,每个田块配置进排水设施、防逃设施。试验饲料为禾丰牌河蟹饲料,蛋白含量23%。

  1.2 试验方法

  设定300、450、600、750和900只/667m2,5个密度梯度,每个梯度3个重复。

  试验稻田按照当地常规水稻种植方式进行水稻栽培,2018年5月20日前完成稻田旋耕平整、耙地,6月5日插秧,田间作业全部机械化进行。6月25日水稻分蘖基本结束,实测田间氨氮为0.22±0.01 mg/L,放入试验扣蟹,9月16日陆续起捕成蟹。

  试验期间每天投喂1次配合饲料,每次投喂前根据上次投喂后的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维持田间水位在20 cm左右,监测溶解氧、氨氮、pH值等水质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补水换水。

  水稻全生育期,不使用农药除草、除虫,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常规稻田相同,成蟹起捕结束后田间排水晾地,10月20日收割水稻。

  数据使用Excel整理,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

  经过78 d的养殖,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随着扣蟹投放密度增加,成蟹回捕率呈下降趋势,成蟹单产水平呈上升趋势,成蟹规格呈下降趋势,水稻单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拐点出现在扣蟹投放密度750与900只/667m2之间。300和900只/667m2试验组中分别有一个重复水稻单产水平异常偏低,根据作者经验判定为环境因素所致。

  2.2 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回捕率的关系

  如图1所示,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回捕率呈线性负相关,0.01水平上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836,回归方程为Y=-0.000 2X+0.785 2(R2=0.675,P<0.01),方差分析成蟹回捕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

  2.3 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规格的关系

  如图2所示,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规格呈负线性相关,0.01水平上皮尔森相关系数雄蟹为-0.792,雌蟹为-0.800,回归方程雄蟹为Y=-0.029X+114.6(R2=0.598,P<0.01),雌蟹为Y=-0.017X+84.62(R2=0.613,P<0.01),方差分析成雄蟹和雌蟹规格均极显著(P<0.01)。

  2.4 扣蟹投放密度与单产水平的关系

  如图3所示,扣蟹投放密度与单产水平呈线性正相关,0.01水平上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978,回归方程为Y=-0.035 4X+10.18(R2=0.953,P<0.01),方差分析成蟹单产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

  2.5 扣蟹投放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方差分析结果不同的扣蟹投放密度下水稻单产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单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上升部分0.05水平上水稻单产水平与扣蟹投放密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22。如图4所示水稻产量与扣蟹投放密度呈二项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0 6X 2+0.822 7X+286.84 (R2=0.871,P<0.01),由方程预测可知当扣蟹投放密度为686只/667m2时水稻产量达到最高568.9 kg。

  2.6 效益分析

  参考当时盘锦地区物价水平,20 g/只左右的扣蟹按照40元/kg计算,试验用饲料按2.8元/kg计算,成蟹价格按照9月中旬盘锦地区成蟹出池价计算,水稻价格按照秋季水稻平均收购价2.8元/kg计算,试验产值分析如表2所示,在此基础上扣除地租水费、人工和水稻种植费用大约2 000元,纯效益应在400~800元/667m2。

  3 讨 论

  3.1 扣蟹投放密度与河蟹的关系

  动物群居的密度会影响其生长速度,较高的密度导致生长降低[11],而针对河蟹不同的养殖阶段、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品种,密度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董江水等[12]研究了高淳池塘生态养殖河蟹放养密度对平均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指出河蟹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影响较大,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P <0.05),河蟹平均育成规格随着放养密度增加呈直线关系减小。试验结果与之非常相似,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规格的相关系数雄蟹为-0.792,雌蟹为-0.800,相关性极强。钱华等[13]认为放养同样规格的蟹种,如果放养密度大,则回捕率低;试验中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河蟹回捕率呈下降趋势,相关系数达到-0.836,与其研究结论一致。试验中扣蟹投放密度与单产水平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78,与王绍绵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这些研究都是在池塘养蟹的环境中进行的,池塘中大量种植水草,增加了河蟹对池塘空间的利用,水草起到稀释河蟹密度的作用。稻田相对于池塘,水稻密度比水草密度小,水稻对河蟹密度的稀释作用也小于水草,因此稻田养蟹环境下扣蟹投放密度与河蟹养殖效果的相关性更显著。

  3.2 扣蟹投放密度与水稻的关系

  开发稻田养蟹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出一条能够实现一地两用的高效生态的养殖模式,增产增收是其根本的要求。试验中水稻的产量随着扣蟹投放密度的增加呈现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一定的范围内增加养殖河蟹的密度可以对水稻产生正向影响,水稻产量随之增加,实现水稻增产稳产。这方面的原理很多学者在相关文章中都有论述,因为河蟹在稻田里的活动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排泄物和吃剩的残饵可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起到追肥的作用,有利于水稻的快速生长。至于更高的养殖密度下水稻产量下降的因素,笔者结合多年养蟹经验分析,认为是河蟹的活动同时会对水稻造成负面影响,一是河蟹爬行活动和摄食水稻害虫时攀爬水稻的行为都会对水稻茎杆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秋季成蟹体重较重水稻枯黄易折的时候,这是水稻茎杆折断,稻穗落入水中直接造成减产;二是河蟹会摄食一部分水稻叶片,吕东峰等[6]研究认为高密度下河蟹消耗水稻叶片的数量将增加,过多的叶片被摄食会影响水稻植株的生长,造成减产;三是过多的河蟹养殖残饵和排泄物,会导致水稻茎杆过度生长,抗倒伏能力下降。当这些负面影响积累到超过了正面影响,就表现为水稻产量下降,反之则上升。

  3.3 最佳扣蟹投放密度的选择

  确定最佳扣蟹投放密度,必须根据市场对商品河蟹规格的要求,结合稻田条件、养殖技术水平,进行科学分析而加以确定。首先水稻稳产增产是稻田养蟹的前提,因此根据试验结果可得出,稻田投放规格为20~25 g/只的扣蟹不宜超过800只,另外结合盘锦地区近年来成蟹市场行情和普遍的养殖技术水平,笔者认为规格为20~25 g/只的扣蟹最佳的投放密度是450只/667m2左右。

  参考文献:

  [1] 王 昂,王 武,马旭洲,等. 养蟹稻田水环境部分因子变化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7):3514-3519.

  [2] 李敬伟,李文宽,蒋湘辉,等. 盘锦稻田不同密度扣蟹养殖对生长和效益的影响[J]. 科学养鱼,2016(8)8-10.

  [3] 陈卫新. 北方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技术[J]. 中国水产,2014(12):64-67.

  [4] 王 武,李应森,成永旭. 成蟹养殖技术[J]. 水产科技情报,2007,34(5):217-220.

  [5] 李 岩,王 武,马旭洲. 稻蟹共作对稻田水体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7):838-843.

上一篇: “ 阳光玫瑰”葡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关键技术 下一篇:结球廿蓝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