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性作为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差异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14 11:42

  摘要:“非自然性”(去自然化程度)表征着技术人工物的本质属性,反映着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身份,因而构成了技术人工物之间的本体论差异。技术人工物的环境影响与其本体论状况具有相关性,即“非自然性”的高低决定了其环境风险的大小。因此,对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追问,即“非自然性”分析,可以找到其外在环境影响的内部根源。

  关键词:技术人工物;非自然性;本体论;环境风险

  一、引言

  柏格森(Henri Bergson)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是技艺人(homo faber)而不是智人(homo spais)。1技艺人的本质是“制作’。‘制作是一个物化(reifica-tion)的过程。”2)人类通过“制作”,建立了一个人工物的世界。贝克(Lynne Rudder Baker)认为:人工物是被有意识地制造出来实现给定目的的物体。)人工物具有人类意向性,这是人工物与自然,①的本质性差异。人工物可以分为技术(技艺)人工物和社会人工物。克劳斯(Peter Kroes)和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这样定义技术人工物:具有人类所期待的被设计的一些功能;有“技术”介入;具有物质性特征依赖性。4)“物质依赖性”是技术人工物不同于社会人工物的一个显著属性“当你忽视了纸币的物理的、化学的结构时,依旧可以理解其代表多少钱,因为社会人工物是基于人类协议来建构的”。4)因此,技术人工物是人类贯彻技术意志,运用技术知识,通过技术实践(活动),制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技术物体‘它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物质实体”5]。

  当前,人类的意向性和技术力量不仅侵入到了几乎所有的非生命自然界,而且也介入到了生命自然界。在今天的技术时代,没有人类痕迹的纯自然已所剩无几,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人工物的世界里。克劳斯说:世界充满着技术装置,以至于现代生活变得完全取决于了技术。6)德绍你(Friedrich Dessauer)提议在康德(lmmanuel Kant)提出的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审美理性三大批判之外,应该加上第四个批判一—技术的制造批判。)现在看来这很有必要。但是以往的技术批判,受到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等学者的影响颇深‘“这就使得对技术人工物功能的研究更关注技术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效果以及对这种效果的价值评判”8),而缺少对技术本身的内在研究。普雷斯顿(Beth Pres-ton)指出出“哲学研究主要致力于特殊人工物(艺术品和精致工业技术产品)的美学、伦理学和社会价值的研究,一般没有论述人工物的基本本体论和认识论。”)霍克斯(Wybo Houkes)也认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哲学最古老、最根本的两个分支。然而,长久以来人工物和技术很少成为这些领域探究的主题。”10为了改变技术人工物本体论研究缺乏这一现状,技术的哲学分析应该走向“内在性”路径:从技术人工物外在影响的价值论批判回归到技术人工物内在本性、制造实践的本体论研究。具体来讲,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技术人工物以一种什么样的本体论身份存在着?技术人工物之间具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差异?这样的差异意味着什么?

  二、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特征及其差异性分析

  技术人工物源于自然物“任何的人工物都是经过一个非自然的一—甚至可以说是‘反’自然的一—人工活动的过程创造出来的。”1)因此,分析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特征,需要与自然物进行比较。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探讨了自然物与制作物(人工物)的本体论差异,他说:‘“在存在着的事物中,有些由于自然而存在,有的则是由于其他原因而存在。”12)技术人工物与自然物在“存在之因”上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存在本原”上。自然物的“存在本原”是“自然实体”,具有内在性,其质料和形式都是按照自然规律由自然力自然而然形成。因而,自然物的“存在本原”是“依赖自然”。技术人工物的质料和形式由基于技术规则的人类设计和制造而成,这是“依赖技术”。因而技术人工物的“存在本原”是外在性的“技术实体”。

  二是,在“运动根源”上。自然物的“运动根源”是“自然力”,这内在于其自身之中,这是“具有自然”。亚里士多德说“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的根源。”(13)自然物是依据“自然力”从其自身中涌现出来而生长、存在、演化。技术人工物没有运动的内在冲动力,是“具有技术”而“在此”站立和摆放。“在制作物那里,它们的运动状态以及它们的完成状态和被制作状态的静止的(根源)并不在它们本身中,而是在另一个事物中,在(建造者)中,在那个支配着作为(根源)的(技术)的东西那里。”(14)01三是,在“产生方式”上。“产生,在‘生长物’和‘制作物’那里,是各不相同的。”(4)36自然物的“产生”是“由于自然”而“自行制造”。这样的“制造”是自主“生长”和自发的“在场”——从自身而来,向着自身,自行显示出来而进入敞开域。技术人工物的“产生”是“由于技术”而被“制造”,这是一种“制作”式的“制造”。技术人工物是技术解蔽下的显露,是被“技术”安放在“此”与我们照面,这是“让在场”。因而,在“产生方式”上,自然物体现的是“生长性”,而技术人工物体现的是“制作性”。

  四是,在“在场状态”上。自然物是“按照自然”而“在场”。这是一种基于自然规律的本真的“在场方式’,“自然的领域组成了这样的领域,其中对象行为按照它们自己的原理变化。”15)因而自然物的“在场状态”是其本身具有的。技术人工物是“按照技术”而“被在场”,它的“在场状态”是人类通过技术外在设计、制造和赋予的“设计师必须首先设定目标并绘制蓝图,对人工物进行‘意向构造’。”16)因而“‘人工的’体现的是一个人类有目的的构造。”

  由此可见,自然物存在的原因是“自然”,它是“依赖自然”、“具有自然”、“由于自然”、“按照自然”的存在。这是一种自然化的、自主的存在,同时也是符合内在本性的存在。技术人工物存在的原因是“非自然”(技术),它是“依赖技术”、“具有技术”、“由于技术”、按照技术”而成为存在。这是一种非自然的、技术化的、人类意向性的存在,也是符合外在的、强加的(技术的、人类的)本性的存在。因此“自然”与“非自然”构成了自然物与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差异。克劳斯认为:人工世界与“人工性”存在相关联,它们“缺失自然属性”或者它们是“假的、仿造的存在”。6)伊德(Don lhde)也指出:“一旦开启了技术的路径,人工物和技术事实就逐渐不同于自然的产品。”

  当前,技术人工物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世界。那么,由于技术而具有技术化存在身份和本性的技术人工物之间具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差异呢?这是身处技术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追问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考察不同技术人工物“存在之因”上的差异性。

  作为技术人工物“存在本原”的“技术实体”都源于“自然实体”。但是,不同技术对自然物的干预、改造力度有异,因而“技术实体”远离“自然实体”的程度有别。例如,塑料雕像的“塑料”比石头雕像的“石头”更远离其本来的自然状态。随着技术的演进,在技术人工物“存在本原”中,“自然成分”在减少而“技术成分”在增加。因此“自然成分”的剩余情况构成了技术人工物“存在本原”上的差异。

  三、技术人工物的“非自然性”与其环境风险的关联性

  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状况—‘非自然性”,与其环境风险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呢?对此,本文将以生命类技术人工物为例进行分析。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认为大约一万年前发生了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农业革命,至此人类开始操纵一些动植物的生命,栽培农作物和驯化动物。19|“历史地考察人类的生物育种技术,可分为农业社会的家养禽畜和作物栽培、工业社会的杂交育种以及当代社会的转基因技术。”(20)从传统育种方式到杂交技术再到转基因技术,对自然物种的干预、控制、改造在“增多’、加强’、“变深”。由此,从传统作物到杂交作物再到转基因作物“非自然性”在递增,那么这三类作物的培育和释放对自然和环境产生的伤害呈现出什么样的差异呢?

  克克李(Keekok Lee)对“自然”的内涵进行了区分“自然。”被认为是质朴的、纯洁的“自然。”(包括“自然”和“自然,”)与人工物相对。17)82-8“自然;”、“自然”分别与亚里士多德所称的第一实体、第二实体相似。“人们所说的第二实体,是指作为属或种而包含一实体的东西”。(21)因此,麦克基本(Bill Mck-ibben)激进式的“自然终结论”——人类对自然的干预都会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致使其终结22),是不恰当的。人类介入自然以制造技术人工物都会对自然产生伤害,但是这种伤害存在差异性。

  农业社会的育种方式对“自然。”产生了影响,但是所培育的作物依旧保留着很多自然生物固有的、内在的本性。杂交技术尽管对“自然。”带来了更大的伤害,但是仍然没有终结“自然。”,杂交作物依旧具有一定的属于自然生物的自主性和内在性。因此,这两种育种方式或技术都只是在终结“自然。”,而没有对“自然。”带来本体论上的伤害,而且都只是对“自然。”,即生物个体带来了影响。但是,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它正在导致自然生物“本体论上的‘冗余、‘被取代’”17)17,把“自然。”转变成了纯粹的人工品。这样一来,转基因技术不仅在终结“自然。”,而且也在终结“自然。”。而且,转基因技术不仅对“自然,”带来了本体论影响,而且也在损害“自然”的纯洁性、完整性及其本质。“对生物基因的编辑看起来是在编辑生物基因,事实上是在触动生物个体乃至生物物种的本质,挑战生物进化的历史性、渐进性和整体性,甚至是在篡改物种。”(23)基因是生命之“砖”,一旦撬动、改变、制造基因,那么就动摇和伤害了生物物种的本质,如此,将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级联的、整体的、长期的影响。

  自然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建构。生物在适应环境中“自然选择”而进化‘达尔文把每一个有用的微小变异被保存下来的这一原理称为‘自然选择’”。24)环境在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着内在演化。在这样的过程中,生物与环境是相向而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两者具有极高的相容性。而生命类人工物作为外来者,释放到环境中,与环境具有不相容性和冲突,进而就会产生环境风险。但是,这种不相容性及其环境风险也是存在差异的。

  四、结语

  在技术时代,人的在世性变成了技术性,人的外在世界变成了技术世界。因此,对技术人工物进行本体论追问非常必要。由于“非自然性”作为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差异,所以“非自然性”应该成为技术人工物本体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我们需要从对技术人工物是否“自然”的追问转变到对其“非自然性”的分析,如此才能揭示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特征。

  不仅如此,现代技术的发展正如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所指出的,进入到了一种悖论:‘技术既是人类自身的力量也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力量。”27)技术为人类带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同时又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技术人工物:一是在技术人工物的制造中,技术对自然的伤害;二是技术人工物释放到环境中,与环境具有不相容性,产生了环境风险,破坏了自然环境。而技术人工物外在环境影响差异性的内部原因在于其本体论状况,即“非自然性”。因此,技术人工物的“非自然性”分析不仅可以对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做出本质性解释,而且也利于我们反思自身的造物行为,走向负责任地造物。造物要有边界和限度,在“自然的”与“人工的”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即应该恰当地利用技术,制造具有“适度”非自然性的技术人工物,从而才能破解环境危机,才能为自身构建一种可持续的生存方式。
  五、参考文献

  (1]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6-118.

  (2][]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演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07.

  (3)Lynne Rudder Baker.The Ontology of Artifacts].Philosophical Eaplorations,2004,7(2):99-111.

  (4)Peter Kroes,Anthonie Meijers.Reply to Critics].Techne: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Technology,2002,6(2):34-43.

  (5)吴国林.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中国社会科学,2016(10):33.

  (6)Peter Kroes.Engineering and 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ifact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34):51-62.

  (7][]卡尔·米切姆.通过技术思考[M.陈凡,朱春艳,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41.

  (8)陈凡,徐佳.技术人工物的功能理论及其重构].哲学研究,2014(12):94-100.

  (9]美贝丝·普雷斯顿.人工物功能的哲学理论回//安东尼·梅耶斯.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上).张培富,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48.

上一篇:农业保险中的政府行为优化 下一篇: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与权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