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建议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7-10-25 17:30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历程悠久,但是通过对秦皇岛市昌黎县新集镇嘉诚种植专业合作社考察发现,河北省绿色经济发展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发展中仍然有很多不足。本文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农业持续发展的策略,希望为河北省及国内大部分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农业,绿色多元化农场,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显著,人民对生活也提出健康、舒适的高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绿色经济出现如雨后春笋,且受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青睐。绿色农庄、生态牧场和生态园等模式均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现有的绿色农业只有少数集绿色环境与住宿、餐饮、观光、温泉养生、休闲、娱乐、商务等于一体[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绿色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传统绿色经济的基础上,更具创新概念的绿色科技及绿色多元化农场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持久的发展前景。

  1 绿色农业和绿色经济

  现代农业的观念是强调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在提高经济功能效应的同时,着力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2]。而绿色农业是指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自然生态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3],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部分。现今,中国农业的生产总值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早在201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就提出未来20年深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倡导绿色经济[4]。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不仅能够实现财富的增长,而且还会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绿色农场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经济休闲农场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一种深度开发农业资源的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的新途径[6]。

  2.1 调研地概况

  2.1.1 自然条件 调研地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新集镇嘉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嘉诚合作社”),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区。针对绿色农场的发展状况对嘉诚合作社的农场进行了为期5 d的考察。秦皇岛属于河北省地级市,环境良好,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秦皇岛市气候属暖温带,地处半湿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秦皇岛市农业资源种类众多,林果资源丰富,葡萄栽培与种植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昌黎有着“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之称;卢龙被称为“中国甘薯之乡”;山海关区是“中国樱桃之乡”,适合建设绿色多元化农场[7-9]。

  2.1.2 社会条件 秦皇岛市所属的河北省是毗邻首都的大省之一,是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的提出引起热议,政府提出在首都北京周边的大小城市结合生态补偿,建构绿色环境,为秦皇岛市发展绿色经济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也是该地区的优势所在。同时,河北省也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等诸多问题。

  2.2 调研方法

  对相关农业人员进行访谈,共调查100人次;拟定调查问卷请相关的种植农户、企业员工和市场商人等作答,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调研内容包括了解农业人员在生产、销售及加工等环节的情况;问卷内容涉及填表人类型、各地区种植作物的分类、其对绿色农业与经济相结合认知度以及对牲畜排泄物处理方法等。针对昌黎县部分地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大多是种植农户、企业员工和市场商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阐明了嘉诚合作社绿色农场发展的进步性及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可行性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政府投入不够

  据统计,约64%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地政府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投入不够。而谈到家乡发展绿色农业为哪种类型时,仅有3%的人选择了政府引导,其中乡村合作组织和个人自发的类型不相上下,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5%和43%,其余则为少数的企业引导和填表者对这项问题的不太了解。张红艳[10]研究指出,黄家沟村农场规划项目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已形成以农耕体验为特色,集现代设施农业、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都市农业项目,可见政府投入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部门对当地绿色农业发展不够重视有3个原因:第一,很多地区的领导部门没有充分利用地理、气候等有利条件,引导广大人农民投身发展绿色农业;第二,宣传力度不够,农业发展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民普遍还没有绿色农业的意识;第三,很多助农、惠农等有关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11]。

  3.2 龙头企业较少,绿色农产品不突出

  问卷调查显示,在发展产品销售渠道中,选择企业统一收购的比重约占31%。这说明在城市和乡镇中,企业及合作社仍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但由于龙头企业较少,绿色农产品不突出,很多企业功能不够完善,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优质绿色农产品标准,深加工少,这也在普通农户心中尚未形成一个典范[12]。因此,还需长期加强企业合作社对当地整体绿色农业的带动作用。

  3.3 经济水平较低,科技手段滞后

  农民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主体人群,他们面临诸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2%的农民是种植蔬菜、水果,少部分则种植水稻、油料、花卉及药材等。其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部分靠外出打工或在本村做工,少数饲养家禽和从事其他[13]。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很多农户生产靠手工劳作。近几年,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很多机械化作业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约35%的农户采用了机械化生产手段,但由于经济与文化水平较低,能够运用高新技术生产的仅占6%,这足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还需更大的普及力度,让千万农户也走上科技兴农之路。62%的农户表明,其家庭附近有绿色农产品,其中有40%的人参与到当地农业发展,其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玉米、板栗等。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当地经济发展是缓慢而稳定的,这是一个保守的回答,农业本是中国发展根本,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它的发展理应是持久稳定。科学发展更顺应时代潮流,当下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的创新,经济水平低成了农户们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阻力[14]。

  同时,农民普遍文化水平有限、消息闭塞、信息来源少,这些因素也加大了农民提高收入的困难。即便82%的人对绿色农业发展前景看好,50%的人对发展绿色农业持积极态度,但绿色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的人希望政府能颁布有利政策;32%希望能有资金注入,筹集资金;相当的人数希望有劳动技能培训;少部分则希望有产品研发等项目。

  3.4 农户环保与可持续利用意识薄弱

  问卷调查中涉及到关于农户对于人畜粪便及污水如何处理的问题。25%的人认为可以随意堆放,回答将其放入沼气池资源化与制作有机肥分别占32%和22%,用其他处理方法的则占21%。而对养殖厂禽畜粪便及污水的处理,大部分人则建议入沼气池资源化和制作有机肥,赞成随意堆放的占16%。由此看来,当地农民对采用科学、环保方式处理粪便及污水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大多数农户选择随意堆放肥料是为了日后使用更方便。

  4 对策与建议

  4.1 政府部门加大工作落实与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的领导者与决策者应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和引导农户积极投身到绿色建设中去。可通过下乡举办绿色主题的文化演出,也可以书面要求的形式向各乡镇下达通知,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将绿色农业在自家实现。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化肥以及绿色产品的监管力度,以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和影响人类健康为基准,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善于发现重用新型人才,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5]。

  4.2 加强中小型企业及合作社对农户的引导作用

  除政府外,中小型企业及合作社对农户的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企业、合作社拥有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硬件设备,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凭借有利条件走在发展绿色农业的最前端。如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把关每一种蔬菜和水果的质量,绿色生活要远离激素与农药,希望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研制出抗病抗倒伏的优良品种,并扩大生产将种子推广到市面上,让普通农民也以全天然无公害方法种植。规模化治理也是企业发展一个重要优势,与企业的正面引导作用相辅相成,规模化治理也成为企业引导农户避免生产风险的有效途径。

  4.3 提高农户绿色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收益是农户最看重的问题,发展绿色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政府的惠民政策和有效的绿色意识宣传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对经济收益的追求目的。培养作为绿色经济主体农户的绿色意识非常有必要,他们也是希望以绿色为理念提高经济收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很多农户受教育水平有限,但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人才返乡,将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理论落实到实践,并采用机械化手段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4.4 推进社会、经济、自然“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

  推进社会、经济、自然“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16,17]。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要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还需要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力度;从点到面,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

  5 结语

  农业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进入21世纪,科技转化、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等都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绿色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全新途径,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是一致的[18]。发展绿色经济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需要,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19]。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更具有现实紧迫性,不仅可以促进节能减排,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20]。本次调研结合农林专业知识实践研究绿色经济化农业,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参考,这也是助力中国梦的有效行动。

  参考文献:

  [1] 张广海.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2] 方淑荣,游 珍,蒋 慧,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1):43-46.

  [3] 周 旗,李诚固.我国绿色农业布局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04, 19(1):41-46.

  [4] 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40-47.

  [5] UNEP. Towards a Green Economy: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R].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2011.

  [6] 余 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休闲农业的定位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7] 徐 静.秦皇岛地区气候资源及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4):36-39.

  [8] 刘翠杰,徐淑媛.秦皇岛临港工业经济发展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2):221-222.

  [9] 刘丽君.秦皇岛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师范大学,2013.

  相关论文:绿色中国论文发表费用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网络利他行为研究分析 下一篇:铁路人员评职论文提升铁路运输能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