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11 09:17

  摘要: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依托,也是发达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深入论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分析了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存在问题,从统筹总体布局、明确功能定位、突出设施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为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支持。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现状;建议

  当前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动能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J。同时,全球创新活动呈现多级化、集聚化特征,“多尺度、多中心、多节点”的创新网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旧J,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是未来发展趋势日J。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6年,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M1。2020年3月,科学技术部印发《关于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j,同年5月,又批复了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6|。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1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内涵“创新”概念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被提出后,大量研究从技术经济和地理空间两个维度展开了探索¨1|。技术经济维度主要是指研究机构间、产业间以及彼此形成的创新网络。由于全球自然禀赋、经济水平、发展政策等的差异化,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创新的地理空间特征得到关注,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被提出。从空间尺度来讲,全球、层面创新中心首先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概念,随之世界科学中心、世界科技中心等相近的概念相继出现¨2|。20世纪80年代,对科技活动空间异质问题从空间尺度下移,开始出现更小空间尺度,如区域、城市创新中心。但目前对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功能特征未形成统一界定与认知。杜德斌等¨川认为,创新中心是指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在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对全球或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引领能力和带动作用,是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竞争力的体现。眭纪刚¨纠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界定为在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中占据引领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李家洋院士¨4o则从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对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阐述,认为农业科学中心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代表国内科学研究最高水平、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以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由来自该领域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优势科技力量共同组成;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则是在事关农业发展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域内,重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主要以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开放共享的重大科学设施、平台或综合试验基地为依托,由来自该领域多个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优势科技力量共同组成。从研究内容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可分为综合型与专业型,如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是聚焦西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需求,涵盖植物工厂、蔬菜育种、智慧农业、都市农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型创新中心,南繁研究院则是聚焦生物育种领域的专业型创新中心。

  2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

  2.1国外实践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荷兰食品谷最为典型。2004年,以瓦赫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为核心,着手创立“食品谷”(F00dValleyNL),重点在食品产业领域,促进大学、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吸引潜在的合作者和投资者,促进农业创新和经济发展。以大学为核心形成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是该中心最大的特点:首先,中心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创建了农业“双重金三角”模式,创新和转化更多科研成果,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共同发展,打造国内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相互沟通及国际合作的典型范式。其次,中心专门建有创新与孵化平台,瓦赫宁根大学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吸引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孵化器公司为上千家食品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产品创新方案、商业推广计划和员工培训等服务。荷兰食品谷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创新型食品产业集群、荷兰食品技术与产品对外展示与合作的重要窗口,被称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食品谷¨5|,其中政府的扶持起到了巨大作用,早期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的政策及订单支持。

  2.2国内实践

  2.2.1总体概况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往往会包含农业版块。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等建设的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均包含了生命科学或农业版块。如上海张江实验室主要在蛋白质科学领域设置了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构建生命科学研究基础设施集群,北京怀柔科学城布局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生命科学领域重大设施Ⅲ。。二是,从2016年提出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先后在南京、山西太谷、成都、广州、武汉5个地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探索科技产业融合互促的机制创新,构建农业科技转化“生态系统”、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与地方联合建立的区域性研究中心(所),以成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南繁研究院等为代表。

  2.2.2典型代表①

  成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17年8月,成都市政府与农业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在天府新区鹿溪智谷核心区建设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其利用级创新平台的优势,促进技术与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快速转化科技成果,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的技术创新基地、成果孵化基地、人才培育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基地,打造包括植物工厂、新型动物疫苗、蔬菜育种、作物营养强化、智慧农业等的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一期投入实验室等条件建设约11.6亿元。

  3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战略

  3.1统筹总体布局

  未来农业科技中心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避免贪大求全。首先,在层面由农业农村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联席会制度,在层面对农业区域创新中心进行整体设计,按照前瞻布局、需求导向、产业匹配、空间优化等原则统筹考虑功能、区位等,做到“全国一盘棋”。其次,支持以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等级科研机构为主体,利用其学科优势,在全国布局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对体制机制创新进行先行先试。

  3.2明确功能定位

  要充分利用地方自然条件、资源特色、区位优势等,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明确创新中心功能定位。一是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的产业导向型中心,如南繁研究院,主要解决育种扩繁问题。二是以搭建科技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区域带动型中心,如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带动西南地区乡村振兴。三是以科技创新结合战略需求的战略导向型中心,如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解决西部农业发展重大问题。

  3.3突出设施引领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创新人才、资金、项目等具有明显的虹吸效应,要重视其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引领作用。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持续加大信息技术、生物基因、智能装备等新兴领域的农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研究深度融合。在加强与产业匹配的前提下,要注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全域均衡、重点集群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农业农村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空间差异,加快基础设施区域层面的布局优化,形成相对集聚区。

  3.4创新体制机制

  多元、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是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开辟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构建更有利于创新的生态。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人才始终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要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机制,采用柔性引进、兼职兼薪等政策,用好用活人才,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确保科研人员有动力和获得感。二是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共享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形成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主体、企业等的利益共同体,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三是强化绩效评估。重大项目执行或验收评价中明确职责、实施奖惩,突出执行绩效,突出创新质量、贡献与标志性成果评价。

  4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受差异化的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布局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差异明显,各地对农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需求也呈现差异化特征,对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迫切。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受到及相关部委、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未来要充分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重点从科学顶层设计、明确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引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人手,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袁红英,石晓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33(1):134一140.

  YUANHY,SHIXY.TheexplomtionoftheoryaIldpracticeoncon8tnlctionofre舀on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ce“ter[J].Rev.Econ.Manage.,2017,33(1):134—140.

  [2]许培源,吴贵华.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兼论深圳科技创新中心地位[J].软科学,2019(5):68—79.

  XUPY,WUGH.SpatialevolutionoftlleknowledgeinnoVationnetworkinGu锄gd仰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一themle0fShenzhenT锄hnologicaIInnov砒ionHub[J].ChinasoftSci.,2019(5):68—79.

  [3]陈曦.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变化与位势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9):77—91,102.

  CHENx.studyontIIechangeofgIobaIS&Tinnovationpattem锄dchina,spatential[J].Macmeconomics,2020(9):77—91.102.

  [4]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EB/0L].(2016一09—18)[202l一09—23].

  于辉,刘现武+

上一篇:土地污染及农业环境保护策略探讨 下一篇:无公害甜玉米规范化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