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污染及农业环境保护策略探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11 09:16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加大土地保护力度,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土壤出现污染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要点,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土地污染以及农业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文章以土地污染及农业环境保护为基础,对其相关策略进行探讨,目的是防止我国土地资源出现污染,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土地污染;农业环境;保护;策略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农业生产是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最近几年,我国农业工作人员对提高农业产量、应对自然灾害等不断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地污染程度加剧,影响农业生产环境,非常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土地污染监控管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土壤内部环境比较复杂,各个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都具有密切联系,为了能够有效治理土壤污染问题,维持生态平衡,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对土壤的内部环境进行协调,使得农业生产环境能够维持在良好状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土地污染及农业环境保护策略探讨

  1土地污染及农业环境现状

  我国农业逐渐实现现代化生产,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动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业种植人员为提高农业产量以及质量,会使用大量化肥、农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生产活动也受到影响。农业生产对于土壤条件要求极高,尤其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人口众多,但是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如今我国土地资源已经出现过度利用苗头,不少地区已经出现土地污染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土壤因遭受污染导致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化和沙漠化等。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短缺,人口众多,要想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提高农产品产量,而为了提高产量,农业种植人员就会使用大量农药、化肥,导致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这不仅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导致土地污染的原因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社会大众生产生活过程中,导致土地污染的因素较多,如农药、化肥、工业生产污水、生活垃圾污染、化学污染等。这些都会导致土壤中养分含量下降,引发土壤板结化、沙漠化现象,对农业生产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无疑是加重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难度。2.1不合理使用农药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种植人员为了保证农作物生长质量,会采取相应措施,如喷洒农药。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农业每年要消耗50万吨~60万吨的农药,并且所涉及的土地面积高达200万公顷。这些农药大部分会被直接投放到自然环境中,导致农药在消除病虫害的同时污染土壤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另外,农业种植人员在施用农药时,部分农药会残留在空气中,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会影响土壤整体结构,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出现混乱,若不及时调整,会导致整个地区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农业土地污染会导致农作物生长率降低,品质下降,影响农民经济效益。

  2.2不合理使用化肥

  化肥可以帮助农作物健康、稳定生长,因此被多数农业种植人员应用到日常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作物生长速度,保证农作物品质。但是由于化肥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如硝酸盐、磷硝酸等,如果种植人员不合理使用化肥,不仅不能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还会导致农业环境恶化,农业土地质量下降。同时,化肥还会污染水资源,化肥中的磷硝酸长期在土地中累积,一旦下雨或者灌溉,就会随着雨水以及灌溉水进入流域,进而对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2.3生活污水、工业用水排放不达标

  造成土地污染问题的因素比较多,其中污水灌溉在众多污染因素中占据极大比重,目前我国已经有2000万公顷土壤因污水灌溉而导致污染。虽然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含有部分对农业生产有利的成分,如氮、磷、钾等,但是农业种植人员利用污水灌溉时都是直接进行灌溉,并未对其进行处理,导致污水中的有害物质滞留在土壤中,如有机盐、重金属、病原体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有害物质逐渐积累,影响农作物整体种植及质量。

  2.4气体溶液和雨水污染

  根据我国农业环境发展现状来看,大气污染也是导致我国大部分耕地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被大气污染所影响的土壤面积高达50万公顷。这主要是因为被污染后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有害颗粒物、重金属物质,这些污染源会随着降雨、风霜落入土地,导致土壤出现污染;其次就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会和雨水产生化学作用,从而形成酸雨,落到地面,引起土地污染。

  3防治土地污染策略

  3.1坚持生态恢复原则

  土地污染防治工程比较复杂,并且是一项很耗费时间的工程,其要求较高。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土地污染源头,从源头上对其进行解决。土地污染源头较多,是土地污染防治工程中的难点及重点。相关人员在进行防治工作时,必须以生态恢复防治为主要依据,在保障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其进行有计划、有规律的防治。工作人员要基于生态恢复原则对土地污染进行防治,充分协调土壤污染各项因素,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综合性。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农家肥料对土壤进行改良,农家肥料具有极强的生态特性,农业种植过程中应用农家肥不仅可以保障农作物产量及质量,还能改善土壤内部环境,让土壤进行自我修复,从而使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3.2坚持整体优化原则

  当前,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土地污染防治时,要将整体优化原则作为重要依据。整体优化原则主要是指对土地进行整体污染防治。因此相关人员在以整体优化为原则对土地污染进行防治时,要尽量避免土地污染范围扩大,将土地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相关人员还必须对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和清洁处理,就土地污染整体防治而言,相关人员进行相应作业时要对清洁生产足够重视,避免污染物进入土壤中对其产生严重影响。另外,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重视整体生态效益最大化,以整体优化为主要原则,实现土地污染最小化,以零污染为工作目标,将土地污染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1]。

  4保护农业环境策略

  4.1制定耕地土地环境保护制度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生产,农业相关技术水平也有所提升,农业发展极为迅速。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种植人员对农业环境保护有所疏忽,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种植人员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会使用相应辅助手段以保证农作物质量,但对其没有进行合理利用,进而导致农业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想保护农业环境就必须建立相关保护制度,如农业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并将其全面落实。另外,相关部门必须对农业用地使用加以规定,将其基本使用原则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地方政府可以进行分级管理,从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污染因素采取相应措施[2]。

  4.2对农业土地污染进行修复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土地污染问题逐渐加剧,农业环境质量下降极为迅速,因此对于相关修复技术格外关注,如植物修复、电动修复、冲洗修复等,并对其投入了大量研发基金。这些技术也随着的扶持不断发展进步,大幅提高了农业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作的效率。其中,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植物进行相应过滤和修复工作,包括固定、根系过滤等,通过对野生植物进行筛选与相应应用,帮助土壤环境恢复,提高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此外,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还需要鼓励农业种植人员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科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采用种养结合、休耕、轮作等方式,为土地进行自我修复留足空间和时间,从而促进农业环境质量提升[3]。

  4.3应用科技进行防治工作

  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时,可以结合先进科学技术采取措施,如启动土地污染防治科研专项,对土地环境质量进行监管、测评,并提高工作人员的土壤环境风险防控意识,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环境质量[4]。另外,近几年我国生物技术发展也极为迅速,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防治工作时,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来帮助土壤内部生物进行环境修复,并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工作人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要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风险评估,为农业环境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5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系统与社会大众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农业环境更是直接关乎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生产倡导进行生态化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还能促进农业经济稳定提升。因此,为了全面落实发展生态农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土地污染问题,全面、详细地了解农业土地污染现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通过科学、高效的防治措施,提高农业用地稳定性,保护我国农业环境。在土地污染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基于土地实际污染状况,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展相关工作,从而大幅提升我国农业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提升我国农业经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合荣.土壤污染及农业环境保护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2):91-92.

  [2]汤倩.土壤污染与农业环境保护现状?理论和展望[J].绿色科技,2020(6):142-143,146.

  [3]张磊.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现状?理论和展望[J].河南建材,2019(5):117-118.

  [4]张磊.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山西科技,2019,34(5):85-86,89.

  王晓艳

上一篇:GIS在农业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