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13 09: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8亿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6071亿公斤,增长了99.2%,年均增长1.93%,是同期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粮食增长来源于资源要素投入的增加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两个方面。靠资源要素投入增加而取得粮食产量的增加反映出农业一直存在以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的粗放经营问题。对于资源禀赋本就不富足的来说,依靠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带来的增长方式才是科学和可持续的。正如蔡昉[1]所指出:“在经过‘刘易斯转折点’且面临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通过劳动力在部门间的流动获得的资源再次配置效应,以及由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赢得的稳定资本报酬效应都会逐渐消失。按照经济理论预期,未来经济增长的出路必然是逐渐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上,尤其是与技术进步相关的生产效率基础上。”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动力优化,依靠以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模式是未来粮食生产实现永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1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及特征

  所谓选择性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中质量较高的部分转移出去,将弱质化劳动力资源遗留于农业生产中的现象。它不仅会带来农村劳动力数量上的减少,而且会使务农劳动力的质量大大缩减。由于非农部门较易实现人力资本的高收益率,导致具有追求高收入动机的农村劳动力将自身资源投入到除农业以外的行业部门;由于农业与非农业生产率的不同,两个部门之间的收益存在差距,农民在寻找较高收益的过程中,不仅发现非农产业的生产率相对较高,而且还发现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劳动力更易获得较高报酬,因此,优质劳动力率先转移,当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如下状态时,即留守的弱质劳动力因处在农业生产收益与外出务工报酬相当或外出务工报酬更低甚至为零的状态下,换言之,转移对于自身来说没有任何方面福利的优化,而继续留在农业生产部门之中的时候,就形成了农村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特征或称作结构性转移。

  2我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及结构变迁对粮食技术效率的影响

  本文利用湖北、河南2省6个县市区的微观农户调研数据,对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导致的务农人员结构性变化对粮食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样本调查情况见表1。

  2.1农村劳动力数量转移对粮食技术效率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探究都显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能够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水平。表2显示了调研对象中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农户和不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农户两者的技术效率及分解值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前者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于后者。

  2.2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对粮食技术效率的影响

  利用调研数据进行的微观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研究样本点的所在省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导致的种粮劳动力“女性化”“老龄化”和“低龄化”等劳动力主体弱化特征对粮食技术效率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即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并不一定会造成技术效率的损失,可进一步推断,农村劳动力局部地区存在质量层面的过剩现象。结合本文的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分别见表4和表5,可知:(1)农村劳动力“女性化”并不会导致技术效率的损失,反而能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是对技术效率的分解项纯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粮食生产过程中对体力的要求下降,且技术(包括机械的使用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推广与应用、资源配置水平、田间管理的劳作需求以及现有生产方式的掌握难易程度均在女性劳动力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而且正是由于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逐渐市场化,粮食的生产者已然不是一个纯粹的“体力生产者”,更多的是一种“经营管理者”。另一方面,留守的女性劳动力不用考虑除农业外的其他工作(或考虑少量非农工作不足以称作转移),因此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粮食生产中,符合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要求。(2)年轻劳动力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明显高于老龄劳动力,描述性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技术效率越低,但实证结果显示,老龄化却也对技术效率及纯技术效率并没有表现出消极的作用,不过对规模效率产生了负向效应,即老龄化不利于规模效率的提高,这应该是产生上述描述性分析结论的原因。劳动力年龄偏大的农户在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方面不能带来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是源于老龄生产者对规模变更导致的要素投入及技术使用变更不能很好地做出调整反映;另一方面老龄生产者在生产方式上通常较为保守,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如果仍保持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则不会收到规模效益,反而会因管理的粗放而导致效率的损失。

  3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背景下提升我国粮食技术效率的路径

  3.1要注重开拓种粮现代化的道路,用技术装备提升粮食技术效率低

  学历者纯技术效率反而高的事实表明,现阶段我国农业及粮食生产中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及生产方式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我国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短腿,提升粮食技术效率,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仍然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粮食发展中要注重现代技术的投入和推广,实现“科技”种粮,包括生产前沿技术、资本体现型技术以及人文管理型技术,这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重要驱动因素,尤其是粮食平衡区和主销区,注重种粮技术的实施和推广会获得粮食生产率的提升,促使“落后者”发挥向“最佳实践者”的“追赶效应”。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种粮技术研发单位的扶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升级平台的建立,注重产业技术体系的应用和维护;此外,如何将技术成果真正带入田间转化生产力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因此在技术研发的基础上,更要解决好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2要发挥粮食生产的新型主体功能性优势,形成专业化生产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盘活了农村土地,为不同程度的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城镇化过程中势必会引发农业资源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等的非农化转移,也会引致种粮规模的调整和粮食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的重组,由此,“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应运而生,尽管目前还是以小农生产形式为主,但这为未来粮食生产蓝图有力的画上了一笔,也明确地回答了“未来土地谁来种”这一问题。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广泛挖掘种粮主力进行专门引导和培育,提升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水平,予以多种优惠政策支撑农村新型种粮主体的建立和发展。力争通过资源配置的调整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格局的变动,使粮食生产能够获得更好的种粮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让更多的生产者变成“强者”,并让“强者”更“强”,进而实现粮食的持续生产和增长。

  参考文献

  [1]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4-13.

  [2]颜敏,王维国.人力资本结构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10):11-18.

  [3]程名望,张帅,潘烜.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粮食产量了吗——基于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0):79-85.

  [4]郭剑雄,李志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产出增长——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及其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100-109,156.

  [5]黄金波,周先波.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978-2008[J].南方经济,2010(9):40-52.

  [6]姜天龙,郭庆海.不同粮作经营类型农户粮食生产效率差异分析——以吉林省公主岭市玉米种植农户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3):348-354.

  [7]李谷成,冯中朝.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推进抑或效率驱动——一项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行业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5):4-14.

  王雅鹏,李俊睿,马林静,杨志海

上一篇:南疆地区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新形势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