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6 10:40
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存在着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轻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现象,造成学生职业精神缺失,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理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从高职教育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但是受传统文化、考核评价机制、课程建设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在教育意识上,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
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说:“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1]。这说明,职业教育是责任与义务的教育,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的统一。在当今的高职教育活动中,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也都提到职业精神的培养内容,但是没有足够的课程内容和课时作为支撑,许多资源没有利用起来,课程内容开发与评价考核机制不到位。教育者(包括专业技能教师和职业精神专任教师)本身优秀的职业精神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利用,缺乏对职业精神的提炼。应该给职业精神培育应有的地位,让学生们意识到,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追求。
1.2在课程建设上,职业精神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中,有一些公共课涉及到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这些内容只是一些理论,缺乏职业精神所需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虽然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发职业精神培养的相关课程,但还没有构建出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体系。职业精神培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系列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实习、实训活动的职业精神培育内容。不同的课程承载不同的培育任务,各有所长,相互补充,实现职业精神培育的全程、全面覆盖,实现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1.3在考核体系上,职业精神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水平评估中还没有职业精神方面的评估指标。各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职业精神考核在内容上主要是侧重对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的考核,轻视对日常行为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还没有建立起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完备的评价制度和考核途径,也没有建立起针对不同专业的测评内容和测定指标。测评的全方位、全过程、可操作性和测评主体的多元性都还没有成熟的方案。
1.4在教育效果上,职业精神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笔者通过对用人单位和实习就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86%的单位对高职生在工作中的总体表现是满意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最欠缺的是吃苦精神、务实稳健的作风、工作激情和合作精神。对学生调查得知,那些被辞退或自己辞职的学生,有80%是不满意企业的工资待遇、劳动强度、劳动压力,或人文环境不适应;有84%的学生期望在目前工作岗位上服务的时间最多为一年,可见高职生首次就业的稳定性较差。反思这些现象,主要是学生从“在校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不到位,学校没有充分做好职业责任、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追求的培育。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传统的职业观对职业精神培育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人才观和职业价值观。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2],强化了脑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轻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种流传千百年的成见是存在于人们心里的,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的“暗礁”。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才出现了当今社会千军万马考公务员的现象。许多高职生对将来要从事的生产、服务一线的岗位,在内心深处自认为低人一等,好工作当然是坐办公室的白领。较低的职业认同感,无疑会影响到职业精神的培养。
2.2当前社会价值观对职业精神培育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财富增长的关注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大行其道。有很大一部分人还停留在对物质的依赖中,通过物质来彰显自身价值。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严重影响了高职生的职业追求和生活追求,使得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多的考虑薪金待遇等条件,较少考虑自身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匹配度。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中得知,更换工作的高职生有80%是因为薪金待遇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职业长远发展,同时也很难进行敬业、奉献、诚信等职业精神的培养。
3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
3.1了解社会需求,提炼职业精神
3.1.1教师进行企业顶岗锻炼,体验职业精神教育内容自2011年以来,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已经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教师到专业对口单位顶岗,一方面体验行业、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了解工作要求,熟悉工作流程,观察最新科研创新与应用,为职业精神教育教学采集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通过顶岗工作,体验、调查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精神的具体要求,凝炼职业精神,有针对性地贯彻到职业精神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3.1.2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感受职业精神岗位需求实习不仅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形式,更是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作流程,学习遵守相关的职业规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真正实现校企对接。在企业的奖罚制度中,他们看重遵守纪律的情况胜过生产产品的质量。专业技能再好,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连进入的资格也没有;企业是最讲究效率的地方,也是最懂得把人才价值最大化的地方。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他们会更真切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也会更加明白职业精神的训练内容和对职业发展的意义。
3.1.3企业文化进校园,让职业精神与学生正面接触企业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同时体现其职业精神,是鼓励员工的职业追求、凝聚员工的职业情感、激励员工的职业意识、肯定员工的职业责任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进校园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让职业精神与学生正面接触,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快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也提升校企共建、校企合作的办学质量,增强企业对学校、学生的认同感。因此,引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是实现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育一举多得的重要举措。
3.1.4现场招聘进校园,让学生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校园招聘不仅给应届毕业生带来方便的求职机会,也给其他在校生带来社会上的用人信息。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可以了解到不同专业、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薪金待遇、发展机会及人才需求量,同时也了解到企业对职业精神的要求。学生了解到自己与目标岗位的差距,也就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潜力与奋斗方向。在校园招聘中,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压力和动力。有很多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校园招聘会上找到兼职工作,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毕业后的就业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找到了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机会。
3.2构建课程体系,培育职业精神
3.2.1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的任务修订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涉及的职业、岗位,对岗位职责与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计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发展状况,修订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安排教学进度。在进行岗位分析时,全面增加职业精神培养的环节,要有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素质要求的内容就是职业精神的内容。
3.2.2开设职业精神主体课程,落实职业精神培养的应有地位职业精神培育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大任务,仅仅在专业课程中体现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有自己的主体课程,承担起系统培养职业精神的任务。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中,只在《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中有职业精神培育的内容。事实上,根据高职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心理特点,可以开发一系列职业精神主干课程。例如,在一年级可以对所有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管理》课程;在二年级,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给学生开设《团队合作》《职业沟通》《创新创业》等课程;在三年级,可以通过开设《职业素质拓展》《实务讲座》《个性化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追求。
3.3营造校园文化,巩固职业精神
如果说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是职业精神培育的主战场,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职业精神培育的大后方。通过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娱乐等与职业精神相衔接。正如陶行知先生讲的那样“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
3.3.1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嵌入学生的职业精神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显性和隐性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精神。在显性的文化建设中,教室的布局、美化,定期地卫生打扫和检查,黑板报的更换和设计、教学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工作,都是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的内容。在不同的学习时期,可以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在隐性文化的建设中,主要是通过营造积极向上、乐观民主的班风,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竞争精神。班主任在班委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中做好设计者的角色,处理问题客观、公正,通过舆论引导和小群体引导,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会养成大方、健康自信、真诚友爱的精神风貌。
3.3.2在社团文化建设中,践行学生的职业精神社团文化建设以促进成员发展为目标,为社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经验。在社团文化建设中,每个社员必须懂得团结协作,充分尊重他人的意愿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目标制订,到实施方案的设计、落实,运作形式和宣传形式的选择,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等工作,无不需要社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社团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为了大家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共同的愿望,一起努力、一起承担,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开创新局面。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锻炼和体现。
3.3.3在环境文化建设中,熏陶学生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人才的场所,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首先是物质环境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食堂、宿舍、走廊、图书馆、实习车间、道路宣传栏等阵地,进行不同主题、不同方式的校园文化宣传,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精心打造自己的学习家园。其次是精神环境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管理和教务管理系统建设。学生管理细致严谨且人性化,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非常有益。管理中一切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为宗旨,岗位职责清晰,工作效率高,无不体现着职业精神。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无形中受到职业精神的培育熏陶,同时利用各种活动,如新生入学教育、传统节日、党团活动、艺术节、科技节等,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提供良好的空间。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应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本着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的原则,大胆创新培育模式,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为职业精神的培育创造条件。这个体系的构建,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力量于一体,相互协作,各负其责,共同努力、共同创造,才会实现立体、系统地培育高职生职业精神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黄炎培.职业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杨伯峻.孟子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7.
韩红梅
上一篇:高校艺术通识课程的审美素养探析 下一篇:关于初中数学统计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