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通识课程的审美素养探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6 10:39

  摘要:艺术通识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艺术通识课程的核心内容,其在艺术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觉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的情感价值。

  关键词:艺术通识教育审美知识积累

  通识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中的一环,越发受到教育者的重视,除了综合研究类高校已有的通识教育中心,应用技术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提高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趋势的重要转变。复旦大学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

高校艺术通识课程的审美素养探析

  一、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历来受到和社会的重视,古代社会,艺术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和家庭三大层面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入现代以来,在现代化进程中,艺术资源的丰富性及其传播方式、呈现方式等都有很大的改变,这有效促进了现代艺术教育的开展。当下,有关部门对艺术教育、美育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开始,特别是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有关部门明确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

  二、艺术通识教育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艺术教育,而应积极向艺术通识教育拓展,满足当下大学生的审美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人们在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于自身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3]。在精神追求层面上,审美素养是重要的方面。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学校教育抓起,面向大学生的艺术通识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平台。高校艺术通识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艺术的欣赏与实践上,如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技法、油画技法、古典艺术赏析、当代艺术鉴赏、艺术美学、艺术与科技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目标是通过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各种知识交汇融通的能力以及综合创造与表达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受到人类文明真善美理念的熏染等。

  三、专业艺术教育与艺术通识审美教育

  哲学家克罗齐曾指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他强调艺术的直觉,从直觉追求美。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哲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教育,其有自身的独特性;艺术教育更需要受教育者获得直觉的感受、互动的体验,积累经验、投入过程、融入情感,具备开放思维,进行艺术交流等,它比较强调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交流。艺术通识教育也是如此。

  基于专业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多集中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公共课程三个方面,其中专业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多集中在技法性的训练上,如笔法训练、结构训练、色彩训练、构图训练等,这些课程的技法训练几乎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伴而行。由于技法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其常被视为一种“技能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公共课程多倾向于让学生学习基础性、概念性、理论性、美学性的知识,是专业艺术学习的基础性课程,主要围绕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目标设置,和专业课互为补充,旨在培养专业性、综合性艺术人才。专业艺术教育重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文化底蕴深厚、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的艺术人才。相较于专业艺术教育,艺术通识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教育相较于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而言难以量化,重视对学生感性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感觉与知觉是课程的重要目标。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艺术通识教育偏重于讲授理性的知识和技能,彰显了教育的科学性,课程组织严谨,但难以凸显艺术教育的特质。高校艺术通识教育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教学方面不宜占用较多时间。如何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下,创新艺术通识教育课程是有关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

  四、知识积累与艺术审美

  艺术无国界,要想真正地欣赏艺术作品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储备。人们在面对比较陌生的艺术作品时,欣赏其会比较困难。就美术作品而言,类似于古典工笔绘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等写实作品,人们尚能欣赏或理解,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审美愉悦,但如果欣赏现代艺术,部分人可能难以理解。若想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以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知识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专业艺术角度看,艺术知识的积累需要较长的过程。学生需要具备实践经验与创作技巧,如绘画能力(画线条、画空间、画虚实、画色彩等)、创作雕塑的雕和塑的能力等。艺术专业的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条件可以深入学习艺术知识,获得审美体验,对艺术的认识、美的认识较为深刻。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知识储备会影响其欣赏美术作品的效果,没有或只有少量的艺术知识积累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审美体验。从艺术通识课程的角度看,如何处理好艺术知识积累和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要,其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艺术通识教育教学时间短,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在艺术通识课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

  在艺术通识课程中,教师需要将专业艺术教育中的专业课、基础课、公共课等相融合,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构建教与学的体系架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互动、实践等手段,将纷繁多样的美术作品的理论架构、欣赏表达等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美。仅仅在课堂上积累艺术知识、开展艺术欣赏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其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探索美术之美,以理解艺术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因此,将课堂美育引向课堂之外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现代雕塑作品、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日常穿衣的色彩搭配、生活用品的造型色彩、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造型等积累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课内课外的联动、艺术与生活的互动,可以让学生避免对美术的学习只是简单地堆砌知识、欣赏枯燥的图片,以致艺术审美难以落地。

  当然,审美教育也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审美状况,做到因材施教。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理工科学生占大多数,部分学生的审美素养还有待提高。根据贺雯的调查研究,我国大学生的审美情感总平均得分低于大学生人际情感平均得分与生活情感平均得分。换言之,我国大学生的审美情感虽处于积极状态,但水平偏低,其中的人文美感均值最低[5]。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了解学生实际的审美状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审美是人对美的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较容易培养的,但艺术中的感觉和知觉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学生比较重视学习理性的知识,一些教师往往会忽视培养学生的感觉与知觉,而对美的感觉与知觉需要学生体验并慢慢养成。正如顾平所言,艺术感知力是艺术教育中的审美,艺术感知力是一种处于纯天然状态的行为,是一种大爱无疆的胸怀[6]。注:该文得到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艺术通识课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官网.通识教育的目标与理念[EB/OL].(2021-04-24)[2021-04-15].

  [2][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4-02)[2021-04-15].

  [3]胡远远.基于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新时代大学美育探索[J].美育学刊,2020,11(6):20-26.

  [5]贺雯,卢家楣,王怀勇,等.当代大学生审美情感现状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16,39(6):1318-1325.

  [6]顾平“艺术感.知觉”——被忽略的艺术教育“硬核”[N].美术报,2019-12-23(13).

  郑家义

上一篇:浅谈智慧教育对小学美术版画教育的影响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构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