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实践教育新路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4 10:29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任务。传统的创新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育力度、拓宽实践教育维度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实践教育研究现状及实践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教育的重要作用,针对国内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提出纵横结合搭建多维实践教育平台的新模式,为高校创新人才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多维平台建设

  〇引言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创造力的潜力。”m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发展劳动者的创造力成为教育界面临的时代命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高教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实践教育对于髙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和推动了教育实践[叫。

  1国外高校实践教育研究现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方法。自19世纪起,欧美学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实践教育方面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发开展实践活动。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育基础理论以及实践教育路径探索等方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实践教育新路径

  2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育的现状

  2.1国内高校实践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实践教育研究起步较晚,自1980年代起开始关注实践教育与大学生培养的联系,实践教育研究逐渐进人大众视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内实践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大都集中在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模式的探讨、与培养创新性、综合性人才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国内学者在髙校实践教育研究方面,重路径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点,强调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他主张,教育在于培养生产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李铁君等[12]重点研究了实践教学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及其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一体化体系。史静寰[131分别从技术、社会和道德3个层面阐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郭元祥[14]认为实践是人的发展与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要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育价值的认识,针对性改进我国人才培养方式。清华大学较早开始了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和创立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创新性实践教育。陈永灿等15强调了清华大学实践育人的老传统,重点讨论了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育的内涵。刘钰等%1以清华大学文科教学为案例,深人分析了实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性。国内其他高校针对实践教育的不同领域也展开了深人的研究和探索。

  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迅速进人髙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髙校的育人环境、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物质条件均有很大改善。同时,也产生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与矛盾。如対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认识,人才培养规格的分化与重新定位,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与改革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等。

  2.2高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璽要性和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从知识型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培养智商、情商和灵商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会学习、会合作、会创新,具有实践性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对于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的结果。根据发展心理学,人类创新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一样,是循序渐进的。一般认为,从出生到十六七岁,是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18岁达到髙峰。20 ̄34岁,智力处于最髙水平。国内大学生人学年龄一般都在18岁左右,大学学习阶段处于18 ̄22岁之间,正好是发展智力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开展创造力教育的重要契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包括思维和人格两个层面。创新思维是各种有效思维方式的有机组合,包括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等。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其创新思维,还取决于健全的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点总结为八个方面。深人开展实践教育是髙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

  3搭建多维实践教育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3.1横向平台建设

  (1)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重视课程的实用化,根据社会需要做出相应变化。借鉴哈佛大学实践教育经验,摒弃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预先准备好具体问题供学生讨论,让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与辩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创新“选课制”,推动理论课程和实用课程的合理性设置,既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保障基础试验内容的同时,根据各专业的特色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实验项目的设置,及时去掉陈旧的实验内容,应开实验项目要确保有人、有试验设备,避免因人因设备设置实验项目的状况。精选经典内容,尽量减少演示型、验证型实验,逐步适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验室(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实行全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步骤。

  (3)统筹资源,加快教学实验室体制调整。做到优化教学资源,建立体制、结构合理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保障。根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推动学院由院-系结构调整为院-所结构,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培养方案和体系,建立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各类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式结构是把课程分为全校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或专业方向平台。它是拓宽专业口径、按二级专业或按大类专业设计的一种结构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摒弃“专业对口”陈旧观念,突出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实验仪器设备,构建综合性、多功能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平台。

  (4)加强与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推动课堂、实验室教育与训练向校外平台拓展。加强髙校与外界尤其是工业界之间联系,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搭建一流平台。如微软公司、惠普公司与许多高校合作,一方面促进了知识的创新与流动,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从中实习实训,提升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实现了更多的创新创造甚至创业行为。

  (5)开展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的课外实践活动。髙校要举办各种科技比赛,开展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实践活动内容所涉及的主题要非常广泛,既有学术性的,又有非学术性的。学术性活动主要由职能部门、院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等提供,非学术活动主要由各种社团来组织。我校多次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都取得优异成绩,激发了同学们创新创造的动力,为实施创新性实践教育建设了软环境。

  3.2纵向平台建设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发挥各方合力。高校需要充分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与政府、企业协同培养髙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这种协同不仅表现为学校、院所、政府、企业等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横向协同,还应包括在大学、中学和小学之间建立贯通培养创新人才的纵向协同。只有不同教育阶段相互衔接,不同层次学校贯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会取得实效。突破传统教育各学段的疆界,打通大学、中学、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建立创新教育共同体制是当下创新教育的新路径。大学则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开放髙校教育科研资源、开发创新性教育课程、开展科技创新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走进大学课堂,走进大学实验室,深入了解并开展相应的科学实验,让院士、教授走进中小学课堂,与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4结语

  教育是推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大学则应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使命,致力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过程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最有效途径,实践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要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出适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33-38.

  [3]顾秉林.秉承时间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淸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1-7.

  [4]王新宇,娄秋艳,卢文凯,等.LivingLab创新体系下的大学实践教育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I):104-110

  胡海山a,许林敏b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当代多元化护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