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多元化护理模式探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4 10:30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取代了旧的医学模式,即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现代护理观也是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上的多元化护理模式,即:把环境,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认真分析,并施以心身的整体护理。具体要求则是护理工作应多方位地开展其服务内容。

  关键词:护理模式;多元化

当代多元化护理模式探讨

  为患者实施多元化护理是当代护士的神圣职责和目标。当代护理工作者必须认清护理工作是一项具有护理知识,护理技艺以及融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和伦理学等为一体的多层次知识结构的高尚工作[1],从而增强护士的光荣感和使命感,针对人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实施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身心健康护理,真正履行护士的职责。在护理人员中形成共有的理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制定“仁人之心,关爱病人”的护理理念;确立“济世之术,服务病人,人人健康”这一当代护理工作者永恒追求的目标[2]。

  更新了一篇护理相关的论文,如河南省护理评副高需要几篇论文,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1新的医学模式的认识与应用

  人类疾病是有机体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对人类疾病的本质进行深刻的了解,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重视环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主动地在护理实践中做好心身整体护理[3]。而旧的医学模式是把疾病看成是单纯的躯体性病理表现,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作用和影响并不重视,追求的只是患者的躯体健康。反映到护理工作上,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护理工作。这种护理模式,忽视了病人的精神健康。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把环境、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认真分析,并施以心身兼护。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心理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也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它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治疗患者的疾病。其特点在于通过护理工作者的态度、言语、行为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的目的。现代护理观要求护理工作要从院内到院外,从治疗到预防,从生理向心理,从技术向服务4个方向扩展,以期达到变被动为主动[4]、变消极为积极、变操作型为服务型,变保守型为开拓型的目标。因此,护理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以娴熟的护理技艺关心和提高每一位患者的健康水平。

  2加强心身兼护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学新论》在阐述护士的任务时指出,建立在有助于康复的社会和精神的环境,为个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务。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人们日益重视提高健康水平。新的健康观基础上的现代护理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已不仅只限于执行医嘱,打针、发药、输液来满足患者的生理病理需求。护士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准确细致全面地掌握每一个病人的心理特点,从整体上认识病人,消除病人对医院的陌生及恐惧心理,对其预后影响重大。因此,实施有效的身心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5]。病人患病后不仅在肉体上要承受着较大的痛苦,在心理上也承受着精神折磨,常伴有急躁、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其特殊的心理需要以及心理反应,不仅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同时也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6]。心理护理是缓解疾病、解除或减少痛苦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不同疾病的病人,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也有所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病人的心理及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帮助病人分析心理矛盾,了解疾病的发生及转变,使其从心理上消除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担忧。并在护理过程中对每个病人做到尽心尽力优质服务,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3融入护理美学教育,提高临床护理职业素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在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中,美学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应有的价值[7]。南丁格尔说:“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首先体现在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病人亦不例外,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护士用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仪表、美的行为举止、美的环境,来满足病人对美的需求,调动病人的一切积极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使其早日恢复健康,最终体现出美学在护理工作中所产生的巨大价值。

  3.1要达到护理美的高度境界

  首先体现为护士的心灵美,护理人员要完全忠实于病人,忠诚于护理事业。心灵美的护士应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高尚的情操和文化修养,对病人有高度责任感和深切同情心,具有尊重、宽容待人的处世美德。病人在住院期间,由于受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感情和意志都变得很脆弱,而易产生不良情绪,因此要求护士给病人以宽容、理解和体谅,应从体贴关怀入手,耐心说服劝导以消除其不良情绪,配合完成各项治疗护理,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2护士的语言美可产生良好的护理效果

  诚恳体贴的语言,对于病人来说犹如一剂良药,护士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通过交谈给病人以启发、开导,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反之,若语言运用不当,则可导致疾病的发作或加重病情。因此,护士必须提高对语言在护理工作中重要意义的认识,自觉地运用语言去安慰病人,为病人解决困难,以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必须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提高语言修养,与病人交谈要亲切、文雅、和蔼,体现出礼貌尊重,使病人感到温暖、信任。谈话的内容和方式既有一定灵活性,又须保持一定的严肃性、保密性。总之,护士必须从自身做起,注意语言美训练,提高讲话艺术和语言修养。

  3.3仪表、行为举止美可增强病人的信任和安全感[8]

  护士的仪表应以庄重、典雅为美。护士的仪表美会让病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护士服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稳重,面带微笑,风度优雅,表现出良好精神风貌,带给病人的是依赖、安慰、温暖、希望和生命的寄托。否则,只能让病人失去信任,产生畏惧、不安全感。护士的行为举止美表现在行、走、坐、立及各项操作中。要求护士做到四轻:步履轻盈,说话轻声细语,轻拿轻放物品,轻开轻关病房门。同时要求护士坐正、站直,走路稳重,自然大方。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敏捷、准确、规范[9]。护士的精湛技术、娴熟操作,不仅使病人感到安全放心,同时又带给病人以美的享受[10]。

  3.4环境美可促进病人身心健康、疾病康复

  环境美给人们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和愉快,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病室环境美应体现干净、清洁、整齐、利索,物品放置有序,温度适宜,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病室安静,无噪声,而且颜色协调、优雅,适合病人的心理需要[11]。病人在美的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治疗、护理、休息,机体的内环境易保持平衡,可减轻疾病的痛苦和各种不适,使心境受到净化和美的熏陶,有利于机体康复。因此护士为患者创造一个美的休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4在护理工作中广泛运用伦理学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导致护理的工作模式和护患关系发生了变化,伦理学作为一门道德力量,对护理效果产生重大作用,临床护理既是一个“药治”过程又是一个“心治”过程,心理学是通过观察、研究患者的心态进行护理,而伦理学则是通过道德发挥作用,即通过护理人员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行为影响病人的心态,使病人感到自己处在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之中,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的护理道德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因为护士的行为大多数是在患者失去知觉或无人监督下进行的[12]。护士道德要求护士爱患者,关爱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尤其是对危重患者特别是意外灾害,对无姓名、无单位、无钱、无家属、无自理能力的患者,护士要做到全方位负责,抢救患者的生命是我们护士的天职,帮助患者解决困难和在生活上的照顾应视为自己的责任。在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完成护理工作,如进行病情观察时,对于生命体征测量、管道引流情况应力争准确,不弄虚作假[13]。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建立良好有效的护患沟通,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自觉地运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尊重其生命价值,这是医学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护患关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

  5护理健康教育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病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14]。健康教育已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阶段,发展到以健康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阶段,使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地对病人进行有关医学知识宣教和自我护理训练,消除了他们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力统统交给医生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并且,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对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康复水平,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同时,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护理工作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系统化保健服务转变,通过与病人不断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使病人满意率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及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加强他们对社会、对职业的责任感,从而不断地做好患者的教育工作[15]。随着护士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激发了广大护士的敬业精神,而多元化护理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也进一步证明,拓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多元化护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茜茜.浅析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300.

  [2]杜琼瑶,杜雅菊,刘象辉.21世纪护士素质教育初探[J].医院管理,2004,24(5):34.

  [3]曹建琴.国外护理心理学研究现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3.

  [4]李春秀.浅谈新形势下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3(10):77-78.

  [5]李金荣,刘子琦.病人的护理及心理探讨[J].伤残医学,2010,18(4):158-159.

  王学君

上一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实践教育新路径 下一篇:浅析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