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缺失之原因探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15 10:46

  摘要:我国青少年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缺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此研究反思当前中小学教育后发现,存在教育方针执行重统一均衡、轻自由个性,教育主体和教学方法重教师轻学生、重灌输轻思考,学习内容过早前移负担重、体系不优重复多,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目标功利等问题。破解当前困境,学校应当秉承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从因材施教的主体性原则、鼓励兴趣的解放性原则、打破单一的多样性原则和全面协调的发展性原则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缺失

  一、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诞生了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在内的一系列伟大发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时至今日,通过创新实现技术转移、经济发展、造福人类,则进一步验证了“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意义。古往今来的强国崛起都证明:于国之富强,创新是第一动力;于国之昌盛,人才是第一资源。习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国青少年一代创新能力仍很匮乏,回应“钱学森之问”仍是任重道远。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面且系统性的命题。发达青少年普遍展现的较强创新能力证实了这一命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应的教育状况息息相关。梁启超先生曾论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阶段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创新方面的引导、培育和养成更为关键,因而,探索中小学教育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实属必要。

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缺失之原因探析

  二、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缺失的缘

  由探析较之于成人,青少年儿童似乎具有一种倾向于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本性,这种本性促使他们产生出强烈的自我表现的需求。因此,青少年总是乐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本能,然而只有在创造性学习中,这种表现才会是最深刻的[1]。教育本应要发扬这种个性和本能,可是在我们的青少年身上并不能明显感受到这种需求和志趣。本文通过廓清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发现创新缺失的原因如下:

  1.教育方针执行重统一均衡,轻自由个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但仍有不少学校和家长对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产生了误解,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首先,将“全面发展”片面理解为全部方面都要求均衡且完美发展的“全才教育”。历史上也的确出现过诸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这样的全才,但席勒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个人能力的发展显得越来越片面。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就提出,“世界上有趣味的东西异常之多:西班牙诗、化学、政治、音乐都很有趣味,如果有人对这些东西感觉兴趣,我们决不能说他不对。但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内,如欲有所成就,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2]。越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精力就越来越不足以掌握新的知识;全才教育作为早期教育追求的人才培养最高规格之一,于现状而言,总有罔顾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能力及其发展志趣的弊端,固有难以实现之处。因此,对“全面发展”的解读可以参照《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的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3]即这些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要条件。就像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生素一样,看似微不足道,实则缺一不可。这些更为明晰的描述与西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全人教育(HolisticEducation)的理念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2.教育主体和教学方法重教师轻学生,重灌输轻思考最早在《国语·晋语》中就有“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的说法,将师与君、亲并列,看作是万民之根本;而荀子更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同时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高度肯定了教师的作用。经过千百年潜默移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传统也容易导致家长和学生盲目顺从,缺少对教师的质疑,滋生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从而助长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三、弥补缺失的几条教育原则

  前面对中小学教育的剖析揭示了当前教育似乎与其应然状态渐行渐远。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12]中提到,“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而不是像如今学校只是知识灌输的机器而忽视学生情、意、行的培养;“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更为基本的是,他提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即“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使青少年体察自我发展的需要,激发其潜能与求知欲,绝不是将旁人的意愿强加于人。因此,教育要回归教育的初心,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才能破解当前难题:

  1.因材施教的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因材施教的逻辑起点。“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也就是人积极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生活才是人的生活”[13]。换言之,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学习才是教育的生活。当前学校教育以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作为学生学习的标准,以教师如何教设计的教案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范式,较少地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独特性,将本该呈现的多样性与多元化“一刀切”;家长和教师漠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比比皆是,批评和奚落与“把关者”想法不同的学生,以“一切为了学生好”的说辞遮蔽学生自由表达的意愿。而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推广,更多的教育者开始反省如何巩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裴娣娜教授认为,主体性的发挥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14]。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之前“一手包办”的教学模式,褪下“高高在上”的外衣,在教学过程中做一个引导者和解惑者,将质疑、发问、思考和探索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继而激励学生审视自我,信赖自我,珍视自我,保留并发展个性,拒绝盲从。

  2.鼓励兴趣的解放性原则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物的需要作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人的认识兴趣的最初表现形式就是个体对环境的探究活动[16]。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2015年度“求是”颁奖典礼上指出,“在创新方面,个人兴趣尤其是早年兴趣,常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幼儿自然生长的个性不应被压抑,青少年亲近生活、好奇探索的权利更不应被剥夺。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变了味:孩子的兴趣难以成为老师或者家长关注的重点;只要这样的兴趣不能为考试谋取到“福利”,就会被家长或教师视为“不务正业”,久而久之,应付考试竟成为学生唯一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64.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4.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7]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67.

  [8]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5

  黎大志

上一篇:拔尖创新人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下一篇:中医高等教育现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