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15 10:46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在全球化人才战略的视野中,把握拔尖人才成长的特征和规律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创新体系构建进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功的重要基石。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伴随着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国际竞争也更加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与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创新型,是发展战略的核心。高等教育正处于这一“基石”与“核心”的交汇点上,理应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更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要
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这个宏伟目标,必须以“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前提。
1.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期。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并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知识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将决定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的资源、能源和资本,新的知识、技术、工艺和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更重要的增长极。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价值观念将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哪一个在获取这种战略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反之,哪一个在这些战略性资源生产方面受制于人,哪一个就会在各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悖论”,即“为什么古代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但后来的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李约瑟博士的话题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探讨,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对于当代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自己也总在反思: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却没有一个公民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显然和创新型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创新型至少需要具备四个特点:(1)创新投入高,的研究开发(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3)科技进步贡献率要在70%以上;(4)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1]根据这四条标准,显然暂时还不属于创新型国家,而且从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衡量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拔尖创新人才引领着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拔尖创新人才是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且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核心。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承扬进程中,创新人才的培育和涌现都是贯穿始终的一条极其鲜明而清晰的主线,是弥足珍贵的引领力量。从古代指南针等四大发明的问世到今天神州飞船的升空,从古代甲骨文的出现到今天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无论是科技的进步还是文化的繁衍,一代又一代拔尖创新人才都是文明进步最有力的推手。纵观我们党和的历史,在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都有一批创业兴邦、科技攻关、立德立言、治党治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努力做出贡献,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经受住国际竞争的考验,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在理论、科技、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为此,我们在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各行各业配备充足的专业人员的同时,必须要拥有相当数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在全球化人才战略的视野中,把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特征和规律是人才培养的根本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而呈现的一种新潮流。经济全球化要求进一步发展人才的规格标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标准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1.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发展与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是具有远大理想和信念坚定的人。无论是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还是从钱学森、王稼祥、侯祥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身上都能看到: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作为社会精英、栋梁,除了要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还必须具备超越个人及其所属小团体的利益,深切关怀、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品格。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同时这四种精神也是一切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的品质,作为民族的精英,在这四个方面都应成为世人的典范。拔尖创新人才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奋斗的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在各领域各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立下远大志向,树立崇高理想,并在实现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的奋斗中,不畏艰险,锐进不已,才能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2.拔尖创新人才大多经历过多元复合的知识积累过程,注重将基础知识的广博与专业知识的精深结合起来。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拥有创新素质的拔尖人才不仅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知晓博览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为创新工作和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同时,拔尖创新人才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一个在某领域或某行业取得突破的人,往往首先是具有“专长”的人。不管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都应该具有坚实而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特别是在专业领域的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对于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尤其应当及时了解并尽快掌握和应用,这样才能有利于脱颖而出,得到更大的发展。知识的专和博是相通的,互相促进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广博的知识有系统和遵循,而广博的知识又是促进专业知识的基础,基础越厚实,专业就牢固,专业知识的精深建立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之上。
三、在创新体系构建进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功的重要基石
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大小是评价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决定这种贡献大小的关键因素,除了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为谁服务,以什么方式服务的问题。当代青年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面对的又是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需要应对未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提高青年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应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等。而在这几种素质和能力中,基础和首要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及其相关能力,它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起着导向和龙头作用。
1.思想素质培养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格的塑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但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与一般人有很大区别。由此可见,拔尖创新人才,不完全表现在智力或创造性思维上,创造性品格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品格的养成;不能简单的将创造性视为天赋,不能把创造性的教育限于智育,而是整个教育,即德、智、体、美诸育的整体任务。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是人才品格养成的关键,为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责任感与高尚的行为准则,为创新人才提供了推陈出新、实事求是、顺天至性、和而不同的智慧与才能,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确立树大志向、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远大的坚定信念,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确立敢于创新、勇于冒尖、乐于创造的意识、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进取精神、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和心无旁骛的务实精神。
2.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既可通过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又可通过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科学知识博大精深,学习研究艰深枯燥,过程中更需要艰苦探索、不懈追求,承担可能遭受的失败和困难。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创新思维,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鼓励创新竞争、允许失败挫折的正确的舆论环境和心理评价体系,让学生的求学思维不受羞怯、畏惧心理的羁绊,从而展开自由翱翔的翅膀。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可借用历史和现实中“创新则进,守旧则退;创新则胜,守旧则败;创新则兴,守旧则衰”的事实向学生阐述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领悟创新的紧迫性,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三是可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新且多变的教育方式,赞赏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弘扬他们的主体性,增强创新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从方式上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不断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站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发现,创新教育的创新品格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高等教育除了给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加强责任感教育,让学生拥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150余万,而本科生培养规模却为1900万左右,研究生培养正在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培养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1.加强完善研究生培养标准体系的研究,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思想素质养成的导向培养标准是根据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行为取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所作的一种价值限定。基于此意义,确立研究生培养标准就意味着受教育的研究生群体将会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框架中产生与其相对应的制度化行为与伦理道德行为,这些行为将会决定着一个研究生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与发展。所以,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在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中期考核、答辩资格审查、论文答辩、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等各个关键点,都需要有机的嵌入对学生理想信念、学术品质、理论素养、心理素质的考察指标,强化对思想素质的考核要求,增设与思想素质相关的知识因素和行为因素,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望、闻、问、切”。同时,基于完善的培养标准,研究建立多元评价及诊断反馈系统也不可或缺,从培养标准在实践中的效能、培养标准在实践中的执行程度、培养标准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导向及促进作用等层面加强对研究生思想素质培养各个环节的评估、修正。
2.加强研究生思想素质培养环境营造的研究,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力的形成环境“虚”“实”结合,“视而难见”却又“处处可察”。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教育环境不仅可作为思想教育载体,连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而且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也是作为一个背景性因素而存在。所以,要致力于以改善教学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为基础,利用学校的基本要素如校名、校训、校徽等标志性因素,以静态的方式传递教育信息,优化物质环境;以规范学术行为、引导生活方式、激励成长成才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优化制度环境;以弘扬学术自由、崇尚治学严谨、改善人际关系为要义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优化精神环境。当然,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特别是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一手抓建设,坚持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手抓管理,强力推进净化工程,依法加强对高校周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以及银幕荧屏、网吧网络网游的管理和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的研究[Z].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研究成果,2009.
[2]胡锦涛.同农业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DB/OL].新华网,2009-5-2.
[3]陈磊.重读钱学森:科技与艺术是如何联姻的[N].科技日报,2007-12-10.
[4]刘延东.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教育部门户网,2008-7-10.
冯刚
上一篇:创客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向 下一篇: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缺失之原因探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